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镇痛药物有哪些,以及哪一类镇痛药适用于癌症患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所谓癌症疼痛(癌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症疼痛多为慢性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50%-60%,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为重度疼痛。但癌痛并不是只发生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早中期癌症患者同样可能会有癌痛。癌痛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癌痛的治疗。
很显然,治疗癌症疼痛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要治疗癌症、控制癌症,比如通过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介入等手段治疗肿瘤。如果肿瘤缩小或控制了,疼痛也就会消失或减轻。但有的癌症晚期患者对治疗已经不敏感了,这个时候只能对症止痛治疗。当然,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癌症治疗的病人,在取得疗效之前,疼痛一直存在,也需要进行止痛治疗。控制癌症疼痛的止痛药物,可以分为三大类。
非阿片类止痛药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适用于轻度疼痛,这都是日常感冒头痛时会用到的那些药。很多感冒药里含有这些止痛药成分,而这些止痛药很多是非处方药。一般比较安全,副作用也比较轻。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人长时间用这类止痛药,或是大剂量用,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这类止痛药只适合短时间使用,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或者疼痛剧烈,应该找专科医生升级止痛药。
阿片类止痛药
分为两类。一是弱阿片类,如可待因、曲马多、强痛定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二是强阿片类,如吗啡、美沙酮、芬太尼、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等。这类药被很多人认为是“毒品”,担心上瘾,因而不敢使用。如果是一个健康,或仅仅是轻度疼痛的人,无缘无故用这类强阿片类止痛药,这是滥用,可能成瘾。但用于治疗的癌症病人的疼痛,目的是为了止痛,而不是为了获取所谓的刺激感,就无需担心上瘾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对于中重度癌症疼痛,阿片类药物才是更有效也是更安全的。阿片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便秘,要配合使用通便药,在饮食结构上也要注意调整。
辅助药物
可以辅助止痛,增加止痛药的止痛效果。如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可以帮助缓解烧灼样神经痛或刺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并起到镇痛作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可以起到镇静和帮助睡眠的作用,缓解病人的焦虑;而皮质醇类的药如强的松更是有多重作用,对缓解神经压迫很有帮助。如果合理使用这些辅助药物,有时候可以明显提高止痛效果,甚至起到关键作用。癌痛治疗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使用辅助用药。疼痛无须忍受,改变观念,规范治疗,癌痛多数可以得到控制。
止痛药要吃够量
很多人认为,止痛药吃到疼痛“能忍”就行了,再多吃反而不好或以后会不管用。但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疼痛感觉原本是躯体告知我们出现损伤的一种警示,它本是人类一种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是被称为急性疼痛的意义所在。但是,“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性下降”就是每个慢性疼痛患者都会经历过的:睡不好、吃不好、情绪不好、身体越来越弱、免疫力低下等等问题。这样的病人很难接受抗肿瘤治疗,而且易于复发转移或合并带状疱疹等各类感染。因此把镇痛药按时、吃够量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吃够量?不用“忍痛”才是吃够量。为什么会有止痛药越吃越多的病人?是不是止痛药吃多了会不管用了?不是的。正是因为很多病人忍痛,不肯把药吃够量才导致疼痛的恶性循环持续存在,疼痛越来越重,需要的止痛药也会越来越多,疼痛的性质越来越复杂,才会看到单用一两种镇痛药物的疗效下降。所以,越是不肯把止痛药吃够量的人,反而后来越吃越多,而能够按时按量服药把疼痛控制住的病人,则不会出现经常加药或疼痛加重的情况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顽固性癌痛有多痛?如果说顺产分娩时的疼痛是顶级的疼痛,那么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的顽固性疼痛则是持续这么痛,无眠无休!有些癌症患者大把大把地吃各种止痛药都无法止痛,实在受不了而选择轻生。记者今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在体内“埋入”鞘内镇痛泵,只要非常小的剂量就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可大大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山一院疼痛MDT团队部分成员
口服止痛药能止痛也能“要命”中山一院麻醉科冯霞教授介绍,癌痛是癌症病人晚期较为常见的一个症状。目前,大多数癌痛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物得到较好的控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口服镇痛药物后疼痛仍控制不佳,或者无法耐受大剂量镇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便秘,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呼吸抑制而导致病人死亡,换句话说,癌症患者可能不是死于癌症本身,是有可能死于大剂量止痛药的不良反应。而对于一些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他们甚至连水都能喝,止痛药连吃都不能吃。
手掌大小的镇痛泵植入体内
每天0.1毫克吗啡成功止痛其实一种治疗癌痛的新技术——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成为了癌症患者治疗的福音。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输注泵,将泵内吗啡匀速持续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与脊髓中的神经受体相结合,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是目前国内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给药方式。冯霞教授介绍,这种给药方式所需的吗啡剂量仅需口服吗啡剂量的“三百分之一”就能达到同样的止痛效果,其安全性高、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镇痛效能高、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对癌痛的恐惧感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冯霞教授介绍,此前他们在疼痛门诊接诊过一位胰腺癌患者,这位患者此前服用了多种、大量止痛药,仍痛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后来植入了鞘内镇痛泵,每日仅需在椎管内注入0.1毫克吗啡,就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手术过程中(图由受访者提供)
患者可用“遥控器”自行调整药物释放量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向贤宏副教授介绍,鞘内镇痛泵植入一般是在影像科的指引下,由放射介入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共同完成。植入成功后,一般仍需住院数日,这期间一是要预防感染的发生,二是对药物进行剂量调整,找到“最小剂量与最佳止痛效果”的结合点。病人回到家后日常洗澡、活动都不受到影响,根据每人所需用药的不同,大约3-6个月回到医院补充药物即可,止痛泵可以终生保留在体内。
向贤宏副教授介绍,这种止痛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患者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有部分患者在夜间可能突然出现“爆发痛”,这是他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大小的遥控器,自行增加药物的释放,达到立即止痛的效果,使用非常灵活、人性化。
患者可通过这个“遥控器”调节药物剂量
癌痛别忍,你也可拥有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冯霞教授想提醒正饱受癌痛困扰的患者,癌症无需忍,可及时到疼痛门诊就医。中山一院疼痛MDT团队是由麻醉、放射介入、影像、药物等不同专科的专家组成,会共同为癌症患者制定止痛方案。
有不少癌症患者通过及时、持续地止痛后,可以拥有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甚至对于治疗又重燃信心。
癌症骨转移的止痛药物可以分为两类:非麻醉类止痛药和麻醉类止痛药。
非麻醉类止痛药包括: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2.醋氨酚、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
3.镇痛药物(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等),可以用于控制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神经痛和其他疼痛。
麻醉类止痛药包括:
1.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芬太尼等),可以缓解重度疼痛,但容易导致成瘾和滥用。
2.其他麻醉类药物,如丙氧芬、氯胺酮等,可以缓解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但有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昏迷等。
止痛药物的成瘾风险因药物种类和使用方式而异。阿片类药物容易成瘾,因此应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并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方式使用。
止痛药物的好处包括:
1.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控制疼痛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足够的营养和休息。
3.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使用止痛药物的危害包括:
1.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2.麻醉类药物可能导致意识模糊、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严重的副作用。
3.使用止痛药物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伤。
使用止痛药物时,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方式使用,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