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肿瘤二项检查哪些癌症,以及癌症怎么检查出来的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半年前,周先生的单位组织体检,包括内科、外科、B超、抽血、验尿等好多检查,甚至是肿瘤标志物,结果都提示正常,周先生看到自己健康无碍,自然很放心。
然而半个月前,周先生频繁出现腹痛、排便不畅、体重下降的情况,在家人的催促下,他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镜下提示肠内有占位病变,病理结果显示为结肠癌晚期。
周先生无法接受:“我半年前才全身体检过一次,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怎么突然就查出癌症晚期了?”
然而病例报告明明白白的结果,周先生无法接受也不得不接受,他很气愤:难道体检都是骗钱的?连癌症都查不出来,还有必要做吗?
一、为什么常规体检查不出癌症?随着医学条件的优化,当代人体检的频率显著增加,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筛查疾病,但是很多癌症病人却会发现,普通体检似乎对肿瘤“失效”了,就像周先生一样,明明认真做了体检,却没有及时发现癌症,这其实是大众对体检的认识不清造成的。
医院或其它医学机构给大众进行的体检一般是常规体检,体检项目除了人体身高、体重、腰围等基础数据外,还有尿常规、血常规、耳鼻喉、口腔科、眼科、心电图、妇科、胸片(胸部X片)、肝功能五项、血脂四项、肾功能二项、肌酐、内科检查(触诊、听诊、血压、皮肤、关节、淋巴结、肿物检查等)等等。虽然CT、PET-CT、钼靶等在疾病筛查方面功能优秀,尤其是对肿瘤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价格昂贵,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再加上癌症并非常见的高发病,因此很多人在常规体检时并不会勾选这些项目。
常规体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大众筛查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由于针对性弱,所以对肿瘤缺乏强有力的筛查功能,这才导致了类似于周先生这样体检后突发癌症的现象。
以肿瘤标志物为例,虽然好像与肿瘤联系紧密,但是肿瘤标志物在筛查癌症方面并不具备唯一准确性。
肿瘤标志物,并不是指某种物质,而是人体内和肿瘤生长相关的一类物质的统称,包括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系列(CA125、CA199)等等,其中医学上明确应用于筛查的是PSA、AFP两种。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婧表示:肿瘤标志物类型广泛,除了上述几种,一些和肿瘤有关的蛋白质也算,而这类物质的特点就是影响因素众多,也就是说就算人体不患癌,也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同样的,肿瘤标志物出现异常也并非百分之百患癌。目前医学界公认肿瘤标志物和肿瘤有关系,但是不能简单画上等号。
有人认为,既然常规体检不能准确筛查出癌症,那还不如不做,免得浪费钱。其实,目前为了应对各种体检需求,体检项目有了进一步的针对性,如全面体检、入职体检、升学体检、保险体检等等,可以帮助筛查人体基础疾病、常见病、高发病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人们生存最基础的健康需求,并非浪费钱。
但如果想要精准筛查癌症,对癌症起到有效的早期预防和症状判断,则需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检查才有效果。
二、癌症筛查,要有针对性既然常规体检对肿瘤作用有限,医学界也考虑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癌症筛查”的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筛,只要针对肿瘤类行选对检查项目,就能极大地提高癌症的检出率。
1、肺癌——CT检查、胸部X片
肺癌是国内恶性肿瘤中,病发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人群中的病发风险和年龄增长有关,一定要重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建议:肺癌筛查首选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它可以发现微小病灶,准确性比胸部X片更高。
2、食管癌——食管镜
全球50%的食管癌患者都在中国,但其实食管癌早期治愈率高达90%,只要筛查做得好,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抗癌难度并不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绿化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每年做一次食管镜。
3、胃癌——胃镜+病理活检
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死亡率也上升,《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建议,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以上,且符合下面某一条件的特定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等胃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 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
胃癌的筛查方法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查、血清标记物(比如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胃镜等。其中胃镜是医学界目前筛查胃癌的“金标准”,准确率最高。病理活检可判断肿瘤性质。
4、结直肠癌——结直肠镜+病理活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表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家族性息肉、习惯性便秘、肥胖等人群,这些人最好定期做结直肠镜筛查。病理活检可以做最终确诊,并且判断肿瘤的性质。
5、乳腺癌——自检+钼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表示:钼靶X线摄影的剂量低、副作用小,但是由于其对乳腺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所以结果准确率也比较高。建议40岁以上女性定期检查。
6、宫颈癌——巴氏检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令英建议:年轻女性如有性生活两年以上、婚后一年以上和老年女性要定期做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同时妇科筛查建议女性朋友们定期检查肿瘤标志物、盆腔B超等,对妇科肿瘤加大筛查力度。
三、体检套餐别乱选,“1+X”更效如今医院里的体检项目众多,体检套餐更是看得病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越贵越好、越多越全面,其实并非如此。
一个人生病的风险来源于遗传(家族病史)、个人体质、年龄、性别、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基础病史等等,在检查和治疗时还受经济情况的制约,因此体检也要个性化,不能一概而论。“1+X”才是最好的选择体检的方案。
“1+X”,指的是是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提出的基础项目+个性化项目的体检模式。其中“1”所对应的常规体检,包括有一般检查、医生查体、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
“X”对应的个性化项目,指的是根据患者的生存环境、工作经历、家族病史、个人病史、生活习惯、性别和年龄等综合判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检查,比如:男性40岁以上可以考虑增加前列腺超声、长期工作在污染环境中可以考虑增加肺部低剂量螺旋CT、已婚女性每年一次HPV检查和超声(卵巢、子宫、乳腺、附件等)、50岁以上人群全面筛查肿瘤标志物等等。
总结:体检是人们预防和早筛疾病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定期做好体检,并且根据“1+X”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便能有效地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干预,保护自己的健康。希望大家都可以提高对体检的重视,同时也要矫正对体检的错误认识,学会正视体检、正确体检。
参考资料:
[1]《防癌体检值得做吗?肿瘤专家呼吁:这6个项目不能省》.生命时报.2019-06-29
[2]《年年体检 为何查出癌就是晚期》.生命时报.2018-04-08
[3]《肿瘤标志物异常不等于患癌 增生、囊肿、结节一样吗?》.河南卫生健康新闻网.2022-02-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现在的人吃好喝好,比以往的生活质量大有提高,但是各种疾病的发生几率却并没有因此降低,尤其是癌症的发生几率还有所上升,这与人口老龄化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大多数早期癌症都能够得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一旦发展到了晚期,则有可能会夺取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常见的几种癌症可以通过什么检查项目进行筛查呢?1、 肺癌
肺癌是发病几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而且致死率也非常的高,是第一大恶性肿瘤,长期大量吸烟是导致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长期吸烟的人每年要进行一次胸部的低剂量CT,可以在早期时发现肺癌的存在,同时有抽烟习惯的人要积极戒烟,对于预防肺癌有很大的帮助。
2、 乳腺癌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虽然治疗效果大多不错,而且死亡率也比较低,但同样会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或者超声检查,比如有家族史的女性或者4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乳腺是否发生异常。
3、 结肠癌
肠镜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肠道是否发生异常,是筛查肠癌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结肠癌的发生几率特别高,发生几率高居第5位,不过早期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大多不错,甚至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结肠癌的发生几率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50岁以上的人群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定期复查。
4、 胃癌和食管癌
胃镜能够在早期时发现胃癌和食管癌的存在,因此高危人群至少要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比如饮食习惯不良的人,或者有家族史的人,又或者患有慢性胃病的人。胃癌和食管癌都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导致胃癌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想要预防胃癌与食管癌,首先要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且注意饮食卫生。
5、 宫颈癌
近几年宫颈癌的发生几率比较高,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新发病例,不过宫颈癌也是可防可治的,通过宫颈刮片或者TCT可以在早期时发现宫颈癌的存在,建议21岁以上的女性每三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另外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适龄女性最好能够接种HPV疫苗。
温馨提示
虽然各种癌症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癌症也是可防可治的,即使已经患上了癌症,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延长生存期,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治疗之外,现如今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治疗效果也不错,就连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提高到了10%左右,淋巴癌以及白血病患者甚至可以长期生存。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