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镇痛药排名(癌症晚期死前一月症状)

2023-10-25 06:55:42
淋巴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晚期镇痛药排名(癌症晚期死前一月症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镇痛药排名,以及癌症晚期死前一月症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这些镇痛药,耽误了不少癌症,也缓解了不少癌症患者的痛苦!

昨天收治了一例患者,胃癌晚期,年仅53岁,一家饭店的厨师,半年前因为不明原因胃疼,就开始间断服用去痛片。问他为什么没想到去医院查查,他说自己年轻时就曾简短胃疼,没查出什么毛病来,后来吃点去痛片就好了。所以,他一疼,就吃去痛片,效果很好。一直到最近吃了去痛片不管用,才去看医生,竟然说是胃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不要轻易吃镇痛药,因为吃了去痛片会掩盖病情,导致一些重大疾病的延误诊治。

非甾体 去痛膏

去痛片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各种疼痛的常见药物,比如牙痛,腿疼,关节发炎疼痛等等。对于肿瘤疼痛患者,尤其是轻、中度癌症疼痛病人也常使用。这类药物主要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PGD2、PGE2等)等化学物质。这些炎症介质能使神经对疼痛刺激更敏感。非甾体类抗炎药不激活阿片受体,与阿片受体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因此,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NSAIDs,其镇痛作用比单用各药的效果强。或者说,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产生“节省剂量”的效果,即用较低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就可以缓解疼痛,而不良反应较少。非甾体类抗炎药不产生耐药性,也没有生理或心理依赖性。单独使用时,其镇痛作用有一个最高极限(即天花板效应),因此使用剂量不能超过包装说明上的极限剂量。要按照说明书使用。

非甾体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于肾或胃肠道。如消化不良、胃灼热、恶心、呕吐、食欲欠佳、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也能造成胃肠道出血、溃疡及穿孔等严重反应。一般来说有胃、肾疾病,血小板减少及易过敏的病人应慎用。严重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轻度不良反应之后,因此要向病人强调及时报告任何胃肠道不适。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中,随时可发生肝、肾功能障碍及毒性。对于老年病人,有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低血容量的患者,以及伴用其他具有肾毒性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Ⅱ药物或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诱发肾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更大。

胃痛

最近,不良反应较小的第四代缓释产品萘丁美酮(萘普酮)、布洛芬缓释片(芬必得)等以及含胃和十二肠黏膜保护剂的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药问世。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应用(不超过2周)一般30mg早、晚各1次。应用小剂量吲哚美辛(消炎痛)50~100mg肛塞栓剂,每天1—2次对中度躯体痛效果较好,对晚期癌症多处疼痛的病人,根据病情配合其他药物也有很好的疗效。研究发现吲哚美辛不仅有外周镇痛作用,同时还有中枢镇痛作用。

镇痛药

许多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供选择,但临床证明没有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对所有病人持续止痛,因此,可按经验用药。用一种药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可换另一药物。最理想的选择要参考它的药理特性,如半衰期较长、1天只用1次药者较为方便,易于病人接受。

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前,会有哪些表现?医生:8大征兆,要注意

【粉丝来信】我叫小陈,是市区某大医院的护工。我的工作内容是照顾病人,其中一位,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张先生。他是个60岁的孤寡老人,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前几天,张先生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我负责的,也就是他这最后的生活。

自从被确诊后,张先生的身体状况明显每况愈下。最让我担忧的是,他最近总是说全身痛,不断在抱怨胸口、腰背、腿部的疼痛。而张先生还有一个更让人揪心的症状,那就是他经常对着空气说话。这或许是由于药物副作用,也可能是病情加重导致的精神状态的改变。

癌症晚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情况,患者在这个阶段往往面临着身体的日益恶化和生命的接近尽头。在患者临终前,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也对他们的家人和护理人员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前可能出现的症状:

一、疼痛:癌症晚期患者通常会经历持续性的剧痛。这是由于肿瘤的压迫、神经受损或转移至其他器官所引起的。这种疼痛可能会加剧,不受常规疼痛缓解方法的控制。为了减轻疼痛,患者可能需要依赖强效镇痛药物,并在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疼痛管理。除了常规的疼痛缓解方法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患者的疼痛:

1、药物管理:强效镇痛药物在减轻癌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常被用于镇痛,可以通过减少疼痛信号传递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其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来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2、神经阻滞:对于特定的疼痛部位,神经阻滞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其他药物来阻断或减轻疼痛信号的传递,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3、放射疗法:对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放射疗法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放射疗法通过照射肿瘤或转移灶,减少疼痛引起的症状和不适。

4、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并增加运动能力。理疗师可以使用按摩、热敷、冷敷、牵引等技术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5、心理支持:癌症晚期患者在经历剧痛时可能会面临情绪上的困扰和心理压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这些问题,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6、综合护理:综合护理是在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全面关怀和照顾。这包括提供适当的疼痛管理方案、定期监测疼痛程度和药物效果、提供营养支持和照顾,以及提供其他支持性治疗措施。

二、乏力和虚弱:癌症晚期患者经常感到非常疲倦和虚弱。肿瘤的发展和化疗等治疗方法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患者的能量水平显著下降。这种虚弱感常常伴随着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三、呼吸困难:当肿瘤发展到影响呼吸系统时,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肺部受到压迫、胸腔积液或肺功能严重受损引起的。呼吸困难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感,需要及时缓解。

四、恶心和呕吐: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经历频繁的恶心和呕吐。这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消化系统,或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所致。抗恶心药物和其他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缓解这些症状。

五、混乱和认知问题:癌症晚期患者在身体和情绪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出现认知问题和精神混乱。这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迷失、迷惑、妄想等症状。家人和护理人员应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帮助患者缓解这些问题。

六、情绪和心理困扰:面对癌症晚期和临终,患者经常面临情绪和心理困扰。他们可能感到恐惧、焦虑、悲伤、愤怒或失望。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七、食欲减退和脱水: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失去对食物的兴趣,导致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同时,他们可能会经历脱水,因为身体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保持适当的饮食和补充水分对于患者的舒适非常重要。

八、睡眠问题: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遇到睡眠问题,包括失眠、多梦、睡眠过度和白天嗜睡。这些问题可能与疼痛、药物副作用、焦虑或其他因素有关。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并与医生讨论可能的药物辅助治疗是缓解睡眠问题的关键。

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前的症状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也对其家人和护理人员构成了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提供综合的护理和支持非常重要,包括控制疼痛、缓解症状、提供心理支持和舒适的环境。对于患者家人来说,接受心理辅导和亲人关怀也至关重要,以帮助他们应对这段艰难的旅程。

最高级别镇痛药对20%癌痛患者“失效”?癌痛治疗核武器了解一下

台湾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因不堪忍受胰腺癌痛的折磨花费巨资在瑞士实施“安乐死”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这次事件再次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当生命中遭遇不可承受之痛,如何拯救在疼痛中煎熬的生命?怎样让患者保持最后的尊严?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与癌症如影随形的癌痛的那些事:

癌痛从何而来?

癌性疼痛可以说是在所有疼痛治疗领域中是最为复杂的部分。

首先从致痛原因来讲,包括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比如肿瘤对周围神经、血管、组织的压迫与侵犯产生的疼痛。

其次肿瘤治疗相关疼痛,例如手术治疗的伤害性疼痛、放化疗产生的相关副作用等。

再则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例如机体免疫力低下可引起局部感染而产生疼痛。

另外,肿瘤转移到其他脏器,其中最为剧烈的就是骨转移而引起的疼痛。

除了这些以外,对于癌症患者不能忽视的还有社会性与精神性疼痛的存在。

因此,对于癌痛患者,心理干预的“话聊”与药物控制的“化疗”同样的重要。

由于癌痛产生的原因众多,因此其疼痛性质常常为混合型疼痛(躯体、内脏、神经病理性与心理性并存)。

不难看出癌痛的特点是病因和病源的复杂化与多样化,与此同时也就大大增加了癌痛治疗的难度。

癌痛管理具体手段有哪些?

经过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药物阶梯治疗方案,有80%的癌痛患者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所谓的药物阶梯治疗即根据患者口服镇痛药物后的疼痛控制情况,从低级别向高级别顺序提升镇痛药给药方案,对于癌痛患者在此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按时给药,以维持镇痛药物的血药浓度,预防爆发痛和痛觉过敏的发生。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痛时才吃”;

2、个性化给药,因癌痛常为混合性疼痛,通常需要联合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同时使用,并且需要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以减少药物的相关副反应。

而在药物治疗方面,也许广大患者最为关心的就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吗啡”。

提及吗啡很多人会联想到“鸦片战争”、“毒品”、“成瘾性”等等负面字眼。

于是对其望而却步,从而忽视了吗啡在历史和当下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知吗啡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基本用药。

首先要清楚癌痛患者使用吗啡是为了镇痛,药物成瘾则是因为产生了欣快感,而镇痛感并不等于欣快感。

再则根据WHO推出三梯度镇痛治疗法,在合理使用现有药物的前提下,癌症患者(治疗癌痛)使用吗啡而致使成瘾性的概率约为0.03%。

也就说在合理用药的情况下,成瘾性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国对吗啡的使用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医学监护制度,近20年来几乎没有关于医源性吗啡成瘾的报告。

当然,也正是人们对此类药物的误解,从而导致了临床癌痛治疗不足的局面。

世界卫生组织姑息治疗基本药物目录和国际临终关怀与姑息治疗学会基本药物目录中,均把吗啡列为治疗疼痛和呼吸困难的基本药物。

正如英文中“Drug”一词既是药品又是毒品一样,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随之而来的副作用。

事实上,没有安全的药,只有安全的用药。因此,规范安全使用吗啡将会给癌痛患者带来极大的临床获益。

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20%的患者,即便使用最高级别的镇痛药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吗啡类药物,纵然给药已经达到天文数字,但仍然无法有效的控制疼痛。

与此同时还会出现便秘、嗜睡、疲倦甚至呼吸抑制等药物的相关副作用。

这类癌痛,我们将其称之为难治性癌痛,而难治性癌痛也是当前临床棘手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针对难治性癌痛,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下述微创介入治疗手段

选择神经阻滞或毁损、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锶89核素、脊髓神经电刺激术、鞘内镇痛泵植入术等相应镇痛手段。

其中神经毁损可以说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治疗手段,顾名思义即是毁损疼痛区域的感觉神经达到治痛的目的。

比如胰腺癌导致的中上腹部疼痛,可以靶向毁损腹腔神经丛进行疼痛控制。

椎体成形术主要是针对脊柱椎体骨转移导致的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此类骨痛的发生。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指在瘤体或受累神经周围植入放射性粒子,相当于内放疗达到缩小瘤体而控制疼痛。

锶89核素治疗主要针对全身多发性骨转移骨痛的患者。

这些治疗中的脊髓神经电刺激术和鞘内镇痛泵植入术被誉为癌痛治疗的核武器。

其中鞘内镇痛泵植入术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将导管放置到疼痛传导的相应脊髓节段,局部靶向的给予镇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对全身口服用药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

首先脊髓节段靶向镇痛,效果确切;再之,靶向用药大大减少了全身用药量,进而降低了全身毒副反应,理论上口服300mg吗啡可以控制的疼痛,鞘内只需1mg。

国内外的新近研究也明确提示,该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中晚期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周期。

同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此项技术切实的为众多难治性癌痛患者解除了癌痛之苦。

可以说,治疗手段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因人而异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才会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受益。

(编辑Anne。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麻醉疼痛医学中心 张宇副主任医师

关注,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点击“了解更多”,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23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