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治疗癌症的土方法,以及癌症晚期使用麻醉药品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说起化疗,很多人闻之色变,也经常会听到一些确诊癌症的病人拒绝医生提出的化疗方案。当中可能是因为经济困难负担不起治疗费用,也可能因为害怕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但有一种理是:“就是不化疗人还能活的好好的,一化疗人就没了,还不如去尝试偏方和吃中药。”癌症病人需要放弃化疗吗?选择偏方或者中药真的会更好?这里我们就来好好分析这一问题。
1.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化疗后病人更快死亡?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疾病进展
有些癌症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能治愈或好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进行化疗也只是最后的一线希望,无法改变患者死亡的结局。所以患者死亡是由于肿瘤进展导致,与化疗药物其实关系不大。
2)化疗期间出现并发症
癌症化疗也需要综合治疗。例如同时增强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某些病人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过大,骨髓抑制明显,同时增强免疫及营养支持等辅助治疗跟不上,无菌等保护措施不足,患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危及生命。
3)来自江湖游医的误导
如今不少江湖游医为了宣传自己的医术高明,或者售卖抗癌偏方,而故意编造的谎言,其目的就是不让患者到正规医院治疗,这种谣言在农村更加常见。而所谓的大多数抗癌偏方或者祖传秘方,其实对肿瘤治疗和患者身体并没有作用,而患者服用后感觉好转基本都是心理作用影响。久而久之随着疾病的进展最终同样无法避免死亡,反而错过了原本还有的治疗机会。
2.化疗到底对癌症治疗有什么作用?
现代医学癌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近年来逐渐流行的靶向治疗。如果发现的肿瘤属于早期,尚未向远处扩散,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根治方式。但许多肿瘤由于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这时候就需要在手术的基础上再配合放化疗治疗。无可否认,化疗药物除了杀灭肿瘤细胞以外,也会同时影响正常细胞,不良反应较多。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而且可以预防,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可以耐受并且完成整个化疗疗程的,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国内外医学专家多年的研究表明,肿瘤化疗仍然是抑制晚期恶性肿瘤生长,延长患者寿命的最好的方式。近年来逐渐流行的靶向治疗,其实也是化疗的一种,只是化疗药物经过一系列结构修饰后具有了精准打击的功能,能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对其他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因而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但价格昂贵。
当然,是药三分毒,肿瘤化疗药物同样有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以及脱发等。但大部分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对症治疗。
总之,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癌新药的不断面市,癌症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不断提高。为此医生建议:癌症治疗还是到正规医院进行,不必过分担心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切勿盲目相信“神医”的谣言。
环球网曾报道,阿片类药物上瘾已经成为当前美国人的健康问题,而开具过多危险止疼药的医生,正面临法庭的审判。据报道,迈克尔·科斯登科(Michael Kostenko)医生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就是因为他给无法服用强效止疼药的病人开具过量的羟考酮。羟考酮是从生物碱蒂巴因(thebaine)提取出来的半合成阿片类药物,会造成强烈的生理和心理成瘾性。科斯登科的两名病人,就因过量服用该药死亡。
科斯登科事件是多年来美国阿片类药物使用过量危机的一个例证。据《纽约时报》报道,过量用药是当前50岁以下美国人致死的首要原因。滥用阿片类药物的后果如此严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阿片类药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阿片类药物是指罂粟衍生的精神活性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效果的物质。它是从罂粟蒴果提取的树脂渗出物,加上人工半合成的麻醉、镇痛性药物。阿片类药物是作用于阿片受体的化学物质,如吗啡、羟考酮、可待因、海洛因、曲马多、芬太尼类物质等。
问:阿片类药物分为哪几类?
答:阿片类药物包括强阿片类和弱阿片类药物。强阿片类止痛药有吗啡、芬太尼、羟考酮等。弱阿片类药物有曲马多、可待因等。针对中重度疼痛,一般选择强阿片类止痛药物,如盐酸吗啡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
问: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有哪些?临床主要用于哪些疾病?
答:吗啡是最常用的强阿片类药物,也是晚期癌痛最常用的止痛药物之一。其代谢产物吗啡-6-葡糖甘酸(M6G),也是产生镇痛效应的活性代谢产物。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它具有很强的麻醉和止痛作用,通常用于严重的创伤、烧伤、战伤,以及癌症晚期引起的疼痛治疗。用于心脏平滑肌引起的心绞痛患者,应与解痉药合用。吗啡可引起呼吸抑制,头晕、恶心、呕吐、瞳孔缩小等。若吗啡使用过量,会出现深度呼吸抑制、瞳孔缩小、昏迷等症状,并伴有严重缺氧及血压下降。孕妇、婴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颅内压升高患者,禁用吗啡。
芬太尼是迄今发现的最强效的阿片类物质之一,其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00倍。它与阿片μ受体结合,具有高亲和力、高脂溶性和强内在活性的特点。其镇痛作用产生快,静脉注射后1分钟起效,5分钟达到高峰,维持作用约10分钟。肌内注射后约15分钟起效,维持约1小时~2小时。临床使用时,呼吸抑制作用较吗啡弱,不良反应比吗啡小,常用作强效麻醉镇痛药。适用于各种疼痛及外科、妇科等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镇痛;也用于防止或减轻手术后出现的谵妄;还可作为麻醉辅助用药;或与氟哌利多配伍制成“安定镇痛剂”,用于大面积换药及进行小手术的镇痛。
羟考酮是阿片受体激动剂, 其效力是吗啡的两倍。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于吗啡,可在1小时内起效。止痛剂量无封顶,长期用药无蓄积。对于部分神经病理学改变的疼痛患者,如宫颈癌引起下肢疼痛的女性患者,羟考酮似乎比吗啡更有效。
问:针对疼痛有哪些治疗规范?
答:癌症引发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最新研究预测,癌症新发病例将从2008年的1270万例增加到2030年的2220万例,其中10%~20%的患者遭受着无法缓解的疼痛。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基础用药,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延长生存时间。对癌性疼痛的规范治疗需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三阶梯镇痛原则。
第一阶梯:一般疼痛采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第二阶梯:持续疼痛可增加弱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可待因。
第三阶梯:剧烈疼痛采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等。
阿片类药物的生理依赖性一般出现在突然停药时,也称戒断症状,典型症状为焦虑、易怒、流泪、出汗、恶心、寒战、呕吐、关节痛、腹泻等,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出现。在癌痛的三阶梯镇痛原则使用过程中,当病因解除后,逐渐撤药可以避免戒断症状出现。
阿片类药物的精神依赖性是指为了感受到精神上的快感而不择手段地获取药物、滥用药物的行为。阿片类药物用于缓解癌症疼痛,极少发生成瘾现象,成瘾率小于万分之四。
问:阿片类药物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答:一般认为,需长期使用镇痛药的病人,用阿片类药更安全有效。相比之下,非阿片类药物可引起胃肠道和肝肾毒性。因此,若能正确使用,阿片类药物应该比非阿片类药物要安全。按时、及时使用镇痛药,更为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患者因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同时所用止痛药剂量和强度也最低,不良反应也小。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口服或透皮贴剂按时给药,可以避免出现不稳定的血药浓度。
阿片类镇痛药的用药剂量,患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只要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最大耐受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当患者要求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时,可能是因为对药物产生了耐药,但这种现象非常少见。多数情况下,患者要求加大剂量,是假性耐受或假性成瘾的结果。但也可能是因为医师的治疗剂量本身就偏低,无法提供充分镇痛;也可能是肿瘤的进展,导致原有疼痛加重,或出现了新的转移或者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
事实上,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并非就是被“判了死刑”。相反,根据癌痛病情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能降低因疼痛导致死亡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延长生命期限。
阿片类药物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不应立即停药。癌痛指南中明确指出,若患者的症状加重,需根据加重程度来调整剂量。反之若引起病人疼痛的肿瘤缩小,用药可以缓慢减少。若病人的肿瘤控制效果较好,完全可以停止用药。
当然,阿片类药物也并非对所有类型的疼痛都有效。比较有效的疼痛有内脏痛和躯体痛,不太有效的疼痛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见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并不是万能的镇痛药,当然有的病人镇痛效果不好也可能是因为剂量不足。
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是造福患者的良药。如果滥用,它就是魔鬼。因此,我们呼吁“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正确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争取让患者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保障人权。
来源:大众健康微信公众号
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 徐婵
编辑:余运西 李君(实习)
校对:栾兆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