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患者吃什么水果,以及癌症患者能吃榴莲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年已经52岁的陈大叔,在20年前查出了慢性乙型肝炎,但是医生就让他坚持吃药,改掉大鱼大肉的坏习惯。但是为了工作,经常免不了应酬,几年前乙肝就引发了肝硬化,肝脏的损伤已经不可逆转,最近又查出了肝癌。
20年的时间里,陈大叔经历了乙肝-肝硬化-肝癌,而且已经丧失了手术的机会,肝功能很差,血小板也非常低,常规手术很难对肿瘤进行切除。
如果早在20年前,陈大叔就对乙肝加以重视,严格管理,恐怕不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癌症如今越来越高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里,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其中不少癌症就是炎症造成的。
一、炎症造成了1/6的癌症什么是炎症?很多人可能知道炎症,但对炎症的概念并不清楚。所谓炎症,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病,而是一类常见的临床上的病理过程,是人体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的出现,通常是因为机体受到了损伤,机体为清除坏死组织、阻止感染而进行防御。
出现炎症并不一定危险,但如果放任炎症不管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世界上有六分之一的癌症都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发炎”。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伯军解释,炎症会导致癌症,是因为慢性炎症往往是一种长期疾病,短则持续几个月,长则持续几年。在漫长时间里,炎症对免疫系统持续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炎症在体内反复,或者使炎症在体内持续保持低水平。而这种“慢性低度炎症”会造成DNA损伤,进而可能导致如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等癌症。
二、发现3种炎症,千万别不要讳疾忌医1、肝炎
在肝炎中,慢性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慢性肝炎说明病毒始终没有被完全清除,而是在肝内不断复制,对肝造成伤害。长期如此,肝炎可能就会变成肝硬化,不及时治疗还可能恶化为肝癌。
2、胃炎
如果发现自己得了胃炎,要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因为如果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幽门螺旋杆菌纳入1类致癌物的名单。
3、胰腺炎
80%的胰腺癌患者都曾经患有胰腺炎,当急性胰腺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转化为慢性胰腺炎,患胰腺癌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三、碰上这些促炎食物,更要管住嘴如何降低发生炎症的风险?除了要关注身体的变化,还要学会“管住嘴”,也就是合理饮食。以下几类食物不宜多吃。
1、红肉
红肉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它具有Neu5GC,这种分子人体是没有的,进入人体后会激发抗体的产生,进而可能触发炎症反应。因此应尽量少吃红肉,可以用鸡肉和鱼肉等白肉替代。
2、反式脂肪
油炸食品、烘烤食品等比较油腻的食物中都含有反式脂肪。摄入反式脂肪会升高人体内的有害胆固醇,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引发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3、糖
甜甜的糖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但过度摄入糖类也会引发炎症。因此,尽量减少摄入含糖量高的蛋糕、甜点等食物。可以多吃苹果、草莓等含糖量低、营养价值丰富的水果。
4、酒精
酒精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物,而且是对人明确有致癌作用的1类致癌物,喝酒不仅容易引发炎症,长期喝、过量喝还可能导致癌症,因此应尽量少喝或者不喝。
5、精制谷物
大米、白面粉、白面包等精制食品比粗粮含有更高的糖分,多吃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引发炎症。因此应适当摄入大麦、糙米等粗粮作为替代。
四、如何给身体消消炎?1、预防感染
培养正确的用餐习惯,规律用餐。不养成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避免熬夜。
2、饮食均衡
少吃大鱼大肉,多吃水果和蔬菜,每天应至少吃一小碟水果或蔬菜。不仅吃大米、白馒头等精制食物,还要多吃粗粮。少吃方便面、薯片、炸鸡等油腻食物。
3、勤锻炼
锻炼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提升血液的载氧量,减少炎症因子的生存空间。每周坚持两到三次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
4、多喝水
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杀死促炎因子,保护免疫系统。
5、睡眠充足
多睡觉可以保证每天都具有充足的精力,让人不容易疲劳和抑郁,有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减少炎症的发生。
炎症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虽不必视为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保持对身体状态的关注,及时对炎症进行处理,炎症就不会变成大问题。
参考资料:
[1]《人人都逃不过「炎症」的侵袭!1/6癌症都与它相关》.生命时报. 2021-09-15
[2]《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这样吃就是在加速……》.文汇网. 2021-08-31
[3]《炎症距离癌症有多远?小心这几种炎症成为癌症帮凶!》.邵逸夫医院. 2017-11-06
[4]《饮食出错易生“炎”,这些促炎饮食,你偏爱哪种?》.养生中国. 2021-5-1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忌口”的问题向来是肿瘤患者和家属们非常关心,且存有诸多疑虑的问题。
一项以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为调查对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入组者中,超过90%的患者存在“忌口”现象,其中忌口比例最高的食物包括海鲜、羊肉、牛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物”[1]。
事实上,被人们认作是“发物”的食物非常多,比如鱼、虾、蟹等水产品;牛肉、羊肉等肉蛋奶制品;韭菜、茴香等蔬菜;榴莲、桂圆等水果;胡椒、花椒、桂皮、八角等香料;葱姜蒜......
如果严格按照“发物”来忌口,肿瘤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只有两样食物不能吃——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面对几乎涵盖了大部分常见食物的“发物”,难道肿瘤患者就只能上顿白菜、下顿白菜,不食人间烟火了吗?
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2-4]
通俗的讲,我们认为的“发物”,就是可能会使疾病加重,或者诱使疾病发作的某些食物。
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发物”是否能吃的问题时,其实是担心这种食物吃了以后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而如果这种食物不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我们就是可以吃的。
举个例子:虾是肿瘤患者“忌口”清单上的常客,且虾较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果你对虾过敏,那么就需严格“忌口”,如果食用虾肉后并不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建议适量吃一些,因为虾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在16%-23%),是肿瘤患者补充蛋白质的优选,而且虾肉不仅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镁,而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部分肿瘤患者担心吃了“发物”会导致肿瘤复发转移。事实上,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指出我们所谓的“发物”会促进肿瘤生长,临床实践中也尚未见到仅因吃了某种食物而导致肿瘤出现复发转移的案例。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过于严苛的“忌口”对肿瘤患者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肿瘤是消耗性疾病,肿瘤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而被列为“发物”的很多食物,都富含肿瘤患者需要的营养素。比如鱼、虾、瘦牛肉、瘦羊肉等食物可以为肿瘤患者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蔬菜水果也是肿瘤患者重要的维生素来源。
而且,如果因过度“忌口”而导致出现营养不良,反而会导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肿瘤患者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所以,肿瘤患者应注意的是具体的食物禁忌,而非“发物”这个名头。
肿瘤患者应“忌口”什么?[3,5]
虽然对于“发物”,肿瘤患者无需刻意地完全避开,但对于特定的肿瘤患者,饮食方面还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举例来说:
01
消化道肿瘤患者因疾病及治疗等影响,常食欲不振且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应尽量避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02
乳腺癌患者应避免吃含有雌激素或能转化为雌激素的食物、高脂、油炸食品等;
03
有糖尿病的肿瘤患者避免吃高糖食物;有血管及肾脏疾病者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高尿酸/痛风者避免吃高嘌呤食物,比如长期喝含有高嘌呤的汤等;
04
临床检查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前3天,应避免大量吃含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隐血检查前应避免吃动物血、内脏,或是大量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等;
05
服用维生素B6以预防手足综合征的化疗患者,应避免摄入酒类、咖啡、胡萝卜等含硼酸较多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影响维生素B6的吸收;
06
发生恶心、呕吐的肿瘤患者,应避免喝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品,并尽量不要吃 红薯、白萝卜等易产气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甜腻及油炸类食物、有强烈气味的食物等。此外,使用5羟色胺止吐的患者应避免吃香蕉、核桃、茄子;
07
发生腹泻的肿瘤患者,应尽量避免刺激性、过敏性、高渗性、产气及油腻性食物,也要避免吃生冷拌菜;
08
白细胞降低的肿瘤患者应避免吃生食,比如蔬菜沙拉、生鱼片、泡菜等,也不要喝未经巴氏消毒或瞬时高温消毒的牛奶;
09
因治疗导致食管损伤的肿瘤患者,应忌烟酒、酸食、过咸、辛辣类食物,并且也不要吃过硬的食物,或者糯米团等黏性食物;
10
发生腹胀的肿瘤患应避免食用易胀气、粗糙多纤维的食物,比如豆类、洋葱、瓜类、牛奶、碳酸饮料等。
总而言之,不同肿瘤患者的饮食禁忌可能不同,建议咨询医生。
良好的营养状态是抗肿瘤的基石,所以癌友们一定要好好吃饭,如果不确定某样食物能不能吃,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营养师。
参考文献:
[1]姚庆,高海蓉,徐蓓,等. 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营养健康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2):267-271. DOI:10.12289/j.issn.1008-0392.21433.
[2]童必成. 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J]. 医药与保健,2006,14(10):38.
[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药学部.【涨知识】肿瘤患者不能吃发物,否则肿瘤会发?.2022-03-23
[4]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白皮书2020-2021[M].北京:2020.6、134、21-23、51-52
[5]畅立圣,张洁,丁明明,等. 忌口理论及其对肿瘤患者临床指导意义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0):1469-1472.
封面及插图:视觉中国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