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发烧中药方剂,以及老中医补肾壮阳中药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热射病前癌症也是弟弟?2000万人的「催命符」,癌性发热了解一下
“热死人了”!近期多地持续高温,”热射病”一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最高可达80%的死亡率,让许多人将这种重度中暑与癌症相提并论。鲜为人知的是,被2000万癌症患者视为”催命符”的癌性发热,远比热射病更加令人胆寒。
被热浪”击倒”的人和骆驼 图源:photostockeditor
癌性发热,2000万癌症患者的”催命符”
“听说癌性发热是”催命符”,医生,是不是这样啊?您得救我啊!”
前不久,门诊接待了一位术后三个月的乳腺癌患者,在排除了各种原因后,证实为癌性发热,经三甲医院药物退热和物理降温无效,来找中医治疗。
之所以被当做”催命符”,犹如悬在癌症患者头上的利剑,是因为超过40%的癌性发热是肿瘤自身引起的,它意味着癌细胞正在疯狂增殖,肿瘤病灶在迅速扩大,也就是癌症患者最为担心的复发或转移。癌症一旦出现复发或转移,死亡风险会急剧上升。而且,癌性发热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为患者带来全身不适,尤其是心理上的打击。
医病先医心。我赶紧跟她解释,导致癌性发热的原因不止一个,除了肿瘤生长引起的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还有以下4种情况:
1. 治疗期间,大量癌细胞被攻击破坏,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导致机体发热。
2. 癌细胞可以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反应、释放抗原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均可引起发热。
3. 癌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和异位激素,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甲胎蛋白等,与机体产生各种不同反应后,引起发热。
4.放疗、化疗、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疫苗等引起的癌性发热。
IARC预估中国现存癌症患者将近930万 图源:gco.iarc.fr
癌性发热是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属于癌症常见并发症,大约在2/3的癌症患者身上发生。虽然对病情有一定影响,但也没必要把它视为”催命符”。比如上面第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提示了治疗的有效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20世界癌症报告》中预估,中国现存癌症患者总数将近930万[1]。国内学界则认为,这一数字应在1800万到2200万之间。如果采用后者中值,2000万癌症患者都被一个癌性发热”绑架”,岂不是悲哀和笑话?
中医最知寒热,癌性发热要在调整阴阳
患者的担忧消除,接下来的治疗水到渠成。结合舌诊脉诊,确定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气血逆乱造成的癌性发热,用西医的话说,就是体内残存癌细胞异常活跃,大量分泌各种活性物质和异位激素,从而引起发热。
气血逆乱多由情志内伤而来,尤其是忧伤、恐惧这些不良情绪。再一问,果然是个悲观的患者。做完手术以后,总担心复发,三个月连一顿完整的饭都没吃过,一个饱觉都没睡过。经常吃到一半就停下筷子,两眼失神,盯着远处,丈夫喊好几声才反应过来。有时候睡到半夜,莫名惊醒,一身冷汗。这也难怪,她一进门就会问癌性发热是不是”催命符”。
世间万物,不过阴阳 图源:photostockeditor
《景岳全书》曰,”至若内生之热,当察脏腑之阴阳”。于是开了益气养血、疏肝解郁为主的方子,以黄芪当归等药味益气,郁金半夏等药味理气,大枣甘草等药味和中,更加熟地补血,白术健脾。气血足了,气机畅了,五脏自然安和,阴阳自然调和。
”再也不担心不害怕了!”患者服用一周起效,开心地打电话过来汇报。
中医学认为,癌性发热是一种内伤发热,多因病程迁延日久、正气不足、阴血耗损、阳气虚衰,而致湿热蕴遏、瘀血内结、痰浊郁伏、情志郁结,或因放化疗损伤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耗损或逆乱而成。
尽管病机纷繁,虚实夹杂,但只要抓住阴阳这一根本,总能厘清头绪,获得实效。
针对癌性发热,西医目前无特异性治疗,临床以对症退热为主,患者也可自行采取物理降温,效果往往欠佳。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癌症患者,我们建议采取中医药治疗,防止持续的癌性发热与乏力、盗汗、纳差等症状驳杂牵连,造成身心两方面的不利影响。
有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具有作用较持久、无明显副作用的优势,在消除癌性发热症状的同时,更能顾护脾胃,有利于癌症患者的康复[2]。
热射病、普通发热、癌性发热,记住这5点区别
当前夏季高温高热,癌症患者身体虚弱,更容易受到暑邪伤害,从而加重病情。
日常起居,应注意室内温度适宜,每隔4小时开窗通风。饮食宜清淡,少吃多餐,保证营养,纳食消化不佳者,可将蔬菜、水果打汁饮用,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尤其避免在烈日下久立久行。适当增加饮水量,每天1500毫升以上,外出携带饮水,小口频饮。如出汗较多,可少量饮用淡盐水,防止电解质失衡。
做好防暑工作的同时,癌症患者或家属最好了解癌性发热和普通发热乃至热射病的区别,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做到快速鉴别,进而给予合理处置。三种发热的主要区别有以下5点:
热射病、普通发热与癌性发热的区别 图源:微博
1. 热射病易昏迷,伴脏器损害,普通发热可见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癌性发热往往没有血液异常。
2. 热射病觉得特别热,普通发热觉得冷,癌性发热大多觉得热。
3. 热射病核心温度超过40度,普通发热体温一般超过38度,癌性发热一般在37.5-38度之间。
4. 热射病通常发生在日间,普通发热可发生在任何时间,癌性发热常出现在午后。
5. 热射病需综合处置,普通发热应用抗生素可退热,癌性发热须应用抗癌药物方可缓解。
综上,癌性发热虽然不是特别严重的并发症,但对癌症患者而言,任何不适都应引起重视。”癌症无小事”,只有做好方方面面的维护,才能确保康复无虞。
参考文献
[1]IARC. Estimated number of prevalent cases (5-year) in 2020, China, both sexes, all ages. https://gco.iarc.fr/today/
[2]周洁. 癌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J]. 疑难病杂志, 2005, 4(6):1.
2药补肾填精固气,增强机体免疫抗衰老,改善男性功能,延年益寿
中医学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年龄增长、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或感受风寒湿邪等都易造成脾肾阳虚、精亏髓枯,从而导致虚损之症,最常见的就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脾肾若衰,则人体根基动摇,百病由生, 需补脾益肾,平调阴阳,先后天共补。可选两个经典古方:参茸固本还少丸和还少丹。
参茸固本还少丸参茸固本还少丸,为甘肃名老中医经典验方,成方于清朝中期,又名“打虎状元丹”,于上世纪40年代定名为“参茸固本还少丹”。主要成分为人参、鹿茸、附子、肉苁蓉、龟甲、阿胶、地黄、海马、土鳖虫、鱼鳔、朱砂、硼砂等65味中药材。
具有补肾助阳,益气固体,填精止遗,强筋健骨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阳痿早泄,遗精滑精,性欲减退,女子宫寒不孕,带下清稀,或尿增多,以及耳鸣耳聋,虚喘,浮肿,五更泄泻等。
中医学认为,肾藏真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对各脏腑均有温煦、推动作用。肾阳亏虚主要表现为虚寒及性功能减退等现象。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常见形寒肢冷、气衰神疲、腰膝酸痛、小便频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性机能衰退、头晕耳鸣、动则喘促、下肢浮肿、五更泄泻等症。
参茸固本还少丸药味众多,博大精深,作用广泛,阴阳气血兼顾,但以温补肾阳为主。药效主要为滋补强壮、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改善性功能等。临床常用于慢性肾炎、男性阳痿、女性不孕、神经衰弱、早衰、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
方中鹿茸、人参、附子、肉桂为主药,鹿茸乃峻补元阳之品,功能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配附子、肉桂补火助阳,直祛阴寒之邪;人参为补气第一要药,欲补命门之阳,非加人参不能捷效。
辅药可分3组,其一为:菟丝子、杜仲、肉苁蓉等,功能温肾壮阳、补肝肾、强筋骨、固精止遗,止泄泻,可助主药补肾助阳,针对肾阳虚的主证;
其二为:地黄、龟甲、何首乌、山茱萸、枸杞子等以滋补肾阴为主,肾为水火之脏,肾之阴阳相互维系,需阴阳双补,即阳虚补阳时,须辅以补阴之品,使“阳得阴助”方能“生化无穷”;
其三为:黄芪、党参、白术等,助主药人参补脾肺之气,加当归、白芍、熟地、阿胶等养血、扶正固本。方中佐药以配合主辅药治疗兼证,各司其职,以适应复杂证候的治疗需要。
还少丹还少丹,亦在《仁斋直指方论》《济阳纲目》《景岳全书》《外科大成》《叶氏女科》等多本经典书籍中有所记载,此方承各学派之长,被多次改良,现代医家常用组成为: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熟地黄、枸杞子、杜仲、牛膝、茯苓、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远志、石菖蒲、楮实子、大枣。温肾补脾。用于脾肾虚损所致的腰膝酸痛,耳鸣目眩,形体消瘦,食欲减退,牙根酸痛。
方中肉苁蓉能补肾阳,益精血,归少阴肾、阳明大肠经,李时珍认为肉苁蓉补而不峻,可补命门之火且不至于过热而生燥;巴戟天归肝肾经,有补肾阳、强筋骨之功效,两药合用入肾经血分;小茴香归肝、脾、肾、胃经,散人体寒气,可以止疼痛,温暖肝肾,又可调畅气机,主一身之气,入肾经气分,三药共用,助命门之相火生发,肾火旺则脾土得以温煦而脾运之力得健。
熟地黄味甘温质润,善滋补肾阴、益精填髓;枸杞子有益肝血养营阴、补肾精坚筋骨之效,其气寒,可入少阴补肾水益精气,二者相合,则肾水得以滋养,水足则肾火有源以济而不至于过亢。上五味相配,水火互资,使水火得以相济则不至于火过而燥,水过而寒,以平补阴阳共调水火。
杜仲补肝益肾、壮骨强筋,《神农本草经》中认为其主治腰背疼痛,益精补气,长期服用可以使身体灵活轻快,减缓衰老;牛膝挟药力而引火下行,故可补肝肾而壮筋骨,亦可祛下肢风湿,用于肝肾虚损导致的腰酸腿痛,两药相伍,可壮腰膝强筋骨以助肾阳得复。
茯苓性味平缓甘淡,入心、脾、肾三经,能补能渗,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故能利水渗湿,缓补心脾而不致满;山药甘平,其性兼涩,能补脾气,滋脾肾之阴,同时又可收涩肾精,两药合用能清利湿热以健脾,助脾解运化之困,脾运健旺则后天之精丰沛,可以充养先天以助肾阳。
山茱萸味酸涩,能收敛止汗、固精止遗,又可补肝肾,封藏之中又有补益之效,是涩精固脱之佳品;五味子性味温且酸甘,酸可收敛固涩,故上能敛肺,补肺气之不足,甘温而润,则下能滋肾阴,又可固肾精之滑脱,山茱萸、五味子联用生肺液且固涩精气之效增。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中焦之湿而和胃,可入心、胃两经;远志亦可宁神益智,祛痰清窍,善于通泄,既能开心气又能通肾气,故为交通心肾之佳品,石菖蒲、远志同用,可使心气降肾气升以交通心肾,心肾阴阳水火升降互济则烦热失眠、眩晕耳鸣诸症可除。
纵览全方,诸药相伍,各有所专又相辅相成,补阳却无大辛大热之药,滋阴而并无过寒之品,可补心肾脾胃,又有阴阳双调的作用,为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方。
临床用药实践表明,还少丹在治疗认知障碍、痴呆、男性不育症、勃起功能障碍、早泄、老年雄性激素缺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无排卵性不孕、慢性盆腔炎、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证属脾肾两虚、精亏髓枯的疾病中表现良好,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也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理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