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癌症中药能治好吗还有眉棱骨痛吃什么中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骨痛癌症中药能治好吗,以及眉棱骨痛吃什么中药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癌痛”比癌症更要命?看中医外治如何止痛、减量麻醉剂

2019年11月,歌手张咪被确诊为癌症,且是晚期。

她在博客里记录了自己与癌抗争的点点滴滴——

天天打针,天天放疗,各种点滴,各种疼痛……

其实疼痛是止不住的,一点水喝下去,都会疼到整张脸都变了色……

从脸颊至脖颈,是烤焦了的黑色,也会一直渗血,里面就是新鲜的肉、哭得一塌糊涂……

满嘴、舌头布满了口子,喝口水都是万剑穿喉……

甚至, 她开始策划自己的葬礼,并安排好了告别仪式。

患病前的张咪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比癌症更难以接受的,是癌性疼痛。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给疼痛的定义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据WHO统计,约15%的非转移癌症会发生疼痛,晚期癌症患者60%~90%以疼痛为主要症状;30%的癌症患者说,他们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疼痛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应答,同时还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

癌痛不仅使患者食欲下降,影响睡眠,身体更加衰弱;还在心理上加重患者负担,使他们失去希望和信心。

很多时候,患者及家属决定停止治疗甚至自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剧烈疼痛。

癌性疼痛按发生情况和延续时间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癌性疼痛大多数属于慢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者)。

而现有的三阶梯药物止痛治疗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按阶梯给药等优点,但长期、大剂量服用容易产生耐药、成瘾以及恶心、便秘、呼吸抑制等毒副反应。

这时候,很多患者会想到用中医汤药来缓解。

中医学认为,湿、燥、风、寒、暑、等邪气都是肿瘤及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

对付癌痛,中医药是怎样“见招拆招”的呢?

癌痛属于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多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治则。既止痛又抗癌,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晚期患者生存质量。

现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癌性疼痛毒副作用少,对机体靶器官损伤小。但是,只凭汤药仍然不能达到让癌症病人无痛的目标;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他们的脾胃吸收能力比较弱,单靠内服药效果不很理想。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外治宗师吴师机有过这样的见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化。

中药外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以体表直接给药,使用方便且避免了患者服药的痛苦,经皮肤或黏膜表面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止痛迅速有效

还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经消化道吸收所遇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药物内服带来的某些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药外治法在癌痛上的具体应用:

骨转移引发的疼痛都属于躯体痛,特点是钝痛、锐痛,能明确定位。所以,很适合采用消瘤散结、活血止痛的中医外治疗法,让药物直达病灶,发挥止痛的效应。

同时,中医外治疗法联合吗啡还可以有效控制癌性疼痛

并且,两者结合不仅能能减少吗啡用量,还能最大限度消除癌痛个体化差异和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误差,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

化疗诱发的癌痛,包括化疗诱发的手足综合征性疼痛、化疗药周围神经毒性导致的疼痛,这些疼痛应用阿片类药物效果并不理想。

这样的癌痛,折磨得患者只能减少化疗药剂量甚至停药。

在中医看来,化疗后的癌痛适宜行气活血、解毒通络,除了减轻疼痛程度,还有起效时间快,有效降低分级的效果。

总结一下:中医外治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或仪器,而且操作简单,易学易做;

同时,中医外治法与止痛药联合,不仅能够增强止痛药疗效,还能减少它的用量和副作用。

脉象和中药也能一一对应?看清代名家为你解读

小 编 导 读

在一般的中医诊疗过程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进行辨证,然后对“证”用药。那你听说过将脉象和中药一一对应起来,直接指导遣方用药吗?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了解清代名医龙柏的“凭脉用药”理论。


浮脉

【原文】浮脉因风,表症宜通,羌活甘草,藁本防风,细辛白芷,苍术川芎,黄芩薄荷,更益姜葱,临时斟酌,寒热上中。

【译文】出现浮脉的原因多是外感风邪,属于表证,治疗应该采用宣通的方法,常用药物有羌活、甘草、藁本、防风、细辛、白芷、苍术、川芎、黄芩、薄荷,再加上生姜、葱白,这些药物如何合理运用,临证的时候要认真考虑疾病性质和部位。

【解析】文中所列药物,正合张元素的羌活冲和汤去掉地黄加藁本、薄荷。如果患者出现头痛、身热、脉浮、不迟不数,这是伤风表证。若出现阳明脉大、鼻塞、眉棱骨痛、舌苔白,可在方中加用升麻、葛根;如果出现太阳脉大,腰背板痛,可加桂枝、杏仁;如果出现少阳脉大,两胁痛,太阳穴胀痛,可加入柴胡;巔顶重者,可加天麻。项强者,可加秦艽;上部有痰,可加前胡、胆南星、制半夏、陈皮等化痰之药;恶寒者可加苏叶。用药剂量轻重可根据病情来确定。

沉脉

【原文】沉脉为里,或气或积,气郁脉软,积则有力。治积宜攻,治气调益。攻积之剂,大黄枳实,厚朴芒硝,污浊可涤;木香槟榔,三棱莪术,苍术当归,疏热导湿。脉沉软者,调气散郁,香附神曲,栀子炒黑,川芎山楂,麦芽可人,沉香乌药,人参补益,腹胁膨胀,服之可释。

【译文】沉脉,主里证,或是气机郁结,或是积滞在内,气郁的脉象柔软无力,积滞的脉象则坚实有力。治疗积滞,宜选用攻法,治疗气都则需要调理和补益。攻逐积滞的药物有: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这些药可以除去体内积滞;还有木香、槟榔、三棱、莪术、苍术、当归,这些药可以清利湿热。脉象沉软的患者,治疗宜调畅气机,开散郁结,药用香附、神曲、炒栀子、川芎、山楂、麦芽、沉香、乌药,再用人参来补气,服用这些药后,腹胁部膨胀的症状就可以消除。

【解析】脉沉,说明气血不能充盈和鼓动血脉。究其原因,可能是气虚、血少,或是有形积滞停留体内,阻滞了气血运行。其有形积滞可能是痰、湿、食积、瘀血、热毒。如果是气虚所致,治疗当补气理气,以四君子汤加减。如果是血少所致,治疗当养血活血兼以理气,以四物汤加香附、木香。有血热者,还需要加入生地、赤芍、丹皮、知母、黄柏。如果因为积滞停于体内,导致气机阻滞不通,治疗当理气解郁,但需要根据积滞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热毒所致,则须清热解毒,可用黄芩、黄连、栀子、夏枯草。如果是痰所致,则要化痰,可加入半夏、陈皮、天南星、鲜竹沥。如果是湿浊所致,须健脾、燥湿、化湿、利湿,可用苍术、白术、木瓜、薏苡仁、车前子、泽泻、猪苓。如果是燥屎内结阳明,须要通腑攻下或润下,用承气汤类或麻子仁丸,药如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火麻仁、瓜子仁、桃仁。如果是食积留着体内,须要消积导滞,可用保和丸,药物有神曲、麦芽、山楂。如果是瘀血停留,须要活血化瘀,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王清任的逐瘀汤类方药。

迟脉

【原文】迟脉为寒,血凝气少,人迎浮应,其寒在表。附子桂心,芪术姜枣,芎归茯苓,熟地益好。重用防风,表寒一扫。头痛加芷,熟艾宣道,苍术吴萸,加参椒炒。临时调济,心灵技巧。

【译文】迟脉主寒证,阳气不足,血寒凝滞,切得人迎脉浮,为寒邪在肌表。药可用附子、桂心、黄芪、白术、生姜、大枣、川芎、茯苓,加入熟地更好,重用防风。诸药合用,使在表的寒邪得以扫除。如有头痛,可加白芷、熟艾叶以宣通经脉,再加苍术、吴茱萸、人参、炒花椒。根据病情临时调整增加,需要医生用心思量。

【解析】条文中所言病证,在内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在外有寒邪侵袭,阳气郁遏,内外交困,故血行迟滞,脉见迟象。人迎主表,既有表邪,人迎脉当浮。治疗当扶阳益气,解表散寒,养血通脉。方用桂枝汤合四君子、四物汤,再加附子、苍术、吴茱萸、炒花椒等药物以温阳散寒,重用防风以解除表邪。临床见此等阳虚血弱之体外感寒邪,切不可用麻黄,倘若误用,必生危变。

数脉

【原文】数脉属热,三部分详,寸见上热,关应腹肠,尺数淋闭,溺血脱肛。左数目病,右数喉疮,或烦或呕,或闷癫狂,皮枯燥痒,痈肿疽殃。法惟清火,治道为良,元连参橘,薄荷牛蒡,翘柴升桔,马勃蚕僵,通淋止渴,木通地黄,板蓝消毒,统理疮疡。不浮不沉,舌胎积霜,瘟疫初起,达原饮尝,草果甘草,厚朴槟榔,知母芩芍,散伏清凉。加羌柴葛,并治三阳,邪或传里,即用大黄,时疫要剂,并号天方。

【译文】数脉主热证,以寸关尺三部脉分别细说。寸部脉数,上焦有热;关部脉数,腹肠有热;尺部脉数,当见小便淋沥不通、尿血、脱肛。左手脉数,当生眼病,右手脉数,咽喉生疮,或见心烦,或见呕吐,或烦闷、癲狂,皮肤干枯瘙痒,生痈疽肿块。治法只有清泻火热,才是正道,药用玄参、黄连、橘皮、薄荷、牛蒡子、连翘、柴胡、升麻、桔梗、马勃、僵蚕,诸药合用通淋止渴,加上木通、生地黄、板蓝根消热毒,能治疗一切皮肤疮疡。脉象不浮不沉,舌苔厚腻如积霜,此为瘟疫初起,可用达原饮治疗,药用草果、甘草、厚朴、槟榔、知母、黄芩、白芍,诸药散伏邪兼清热。再加羌活、柴胡、葛根,一起疏散三阳经邪气,邪气如果传里,可用大黄,此为时疫要方,又称天方。

【解析】脉数有热,或虚或实,治疗不过疏风解毒、清热滋阴。根据数脉出现在寸关尺三部的不同,清泄相应的脏腑。左手脉候肝,脉数说明肝脏有热,肝开窍于目,故有眼疾;右手脉候脾,脉数说明脾脏有热,脾的经脉经过咽喉,故生喉疮。如果瘟疫初起,症见头痛发热、舌苔白,厚腻如积粉,此为邪热郁伏膜原,湿浊胶结,气机壅滞,用达原饮直达病所,清除潜伏邪气,清火滋阴,畅通气机,使邪退脉静身凉。温邪伏藏于半表半里,或出于表,或入于里,根据疾病证候用药。发于太阳,羌活为君,发于少阳,柴胡为君,发于阳明,葛根为君,如若涉及三阳,羌柴葛同用,如果邪热已经传里,可以大黄为君。方药可用东垣普济消毒饮、本事火府丹、吴氏达原饮及三消饮。

在现实生活中,人体的脉象十分复杂,不是四种基础脉象能完全概括的。当脉象之间相互组合,又对我们的用药有什么样的指导呢?感兴趣的话,来书中探索吧——104种脉象的脉药对应关系,为你完全解读!

《 脉药联珠:精注/精译/精解 》

本书立足于清代医家龙柏所撰的《脉药联珠》原著,从中摘录出有关脉诊的论述内容,从文字注释入手,对原文进行直接翻译,并结合作者自己的体会、认识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全书共五章,包括诊脉基础理论概说、发明常脉、病脉、变脉、奇经脉、贵脉、贱脉、真脏脉、贼脉总诀、痧脉症治要诀、浮沉迟数四提纲兼脉主病歌、奇经八脉主病用药诀。书中涉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突出了学术性,又添加了临床体会,增强了实用性。(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脉药联珠:精注/精译/精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岳利峰 杨云松 张华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