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止疼药有哪几种,以及癌症后期的止疼药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中药分享抗癌常用药对:乳香、没药
大家好,我是中医博士王佰庆。今天来聊一下中医在抗癌时常用的药对儿:乳香和没药。
乳香的性味是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没药的性能是辛、苦、平,也是归肝、心、脾经。二者的药性相似,功效也基本相似,都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经常相须为用。
在活血药中,乳香和没药的止痛作用比较明显。乳香和没药各等份,制作成散剂,还是中医的一张经典名方——海浮散。海浮散是治疗痈疽疮毒,去腐生新的一张名方。主要是用来治疗淤滞疼痛,痈疽肿痛等。
另外,乳香和没药也是中医抗癌名方西黄丸和醒消丸的主要成分。西黄丸除了乳香和没药外,还需麝香和牛黄。不过这两味药太过名贵,多数的癌症患者家庭承担不起。所以,治疗时我常根据患者的病症,辨证搭配其他的较为便宜的中药材,代替传统的西黄丸。
现代药理学证实,乳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加速炎症渗出的排泄和吸收,促进伤口愈合,减轻阿司匹林、保泰松、利血平所致的胃粘膜损伤及应激性粘膜损伤,并有抗肿瘤的作用。而没药则能改善微循环和红细胞聚集状态,显著降低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有镇痛、抗炎、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肿瘤的作用。
虽然二者是抗癌常用药对,但乳香、没药气味浓郁,如果患者有恶心呕吐,就不要使用了,否则会呕吐得更加剧烈,影响食欲。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一个常用药对,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
大家好,我是中医博士王佰庆。“癌痛”让很多癌症患者失去抗癌信心,甚至有些人想要轻生来摆脱痛苦,所以治疗时止癌痛和控制癌瘤发展同样重要。
在中医看来,癌痛的病机是复杂的,常常是虚实夹杂。像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产生的疼痛,叫“不荣则痛”,属于虚症;因郁滞、瘀结,导致经络闭阻、营卫障碍产生的疼痛叫“不通则痛”,属于实证。
我在临床治疗时,常常用到两味药分别是三棱和莪术。三棱,入肝、脾经,苦平降泄,入肝脾血分,破血中之气,功专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块;莪术呢,也入肝脾经,辛温行散,苦温降泄,入肝脾气分,功专行气破血、散瘀通经、消积化食。二者合在一起使用后,可气血双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积止痛。
气血凝滞的患者适合单用这两味药治疗,如果是瘀血积久过坚者,不是吃几剂药就能好的情况下,还要加入补药,才能久服无弊端。所以建议大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中医#癌症
如何选择癌痛止痛药?肿瘤患者须知
所谓癌症疼痛(癌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症疼痛多为慢性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50%-60%,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为重度疼痛。但癌痛并不是只发生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早中期癌症患者同样可能会有癌痛。癌痛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癌痛的治疗。
很显然,治疗癌症疼痛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要治疗癌症、控制癌症,比如通过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介入等手段治疗肿瘤。如果肿瘤缩小或控制了,疼痛也就会消失或减轻。但有的癌症晚期患者对治疗已经不敏感了,这个时候只能对症止痛治疗。当然,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癌症治疗的病人,在取得疗效之前,疼痛一直存在,也需要进行止痛治疗。控制癌症疼痛的止痛药物,可以分为三大类。
非阿片类止痛药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适用于轻度疼痛,这都是日常感冒头痛时会用到的那些药。很多感冒药里含有这些止痛药成分,而这些止痛药很多是非处方药。一般比较安全,副作用也比较轻。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人长时间用这类止痛药,或是大剂量用,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这类止痛药只适合短时间使用,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或者疼痛剧烈,应该找专科医生升级止痛药。
阿片类止痛药
分为两类。一是弱阿片类,如可待因、曲马多、强痛定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二是强阿片类,如吗啡、美沙酮、芬太尼、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等。这类药被很多人认为是“毒品”,担心上瘾,因而不敢使用。如果是一个健康,或仅仅是轻度疼痛的人,无缘无故用这类强阿片类止痛药,这是滥用,可能成瘾。但用于治疗的癌症病人的疼痛,目的是为了止痛,而不是为了获取所谓的刺激感,就无需担心上瘾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对于中重度癌症疼痛,阿片类药物才是更有效也是更安全的。阿片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便秘,要配合使用通便药,在饮食结构上也要注意调整。
辅助药物
可以辅助止痛,增加止痛药的止痛效果。如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可以帮助缓解烧灼样神经痛或刺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并起到镇痛作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可以起到镇静和帮助睡眠的作用,缓解病人的焦虑;而皮质醇类的药如强的松更是有多重作用,对缓解神经压迫很有帮助。如果合理使用这些辅助药物,有时候可以明显提高止痛效果,甚至起到关键作用。癌痛治疗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使用辅助用药。疼痛无须忍受,改变观念,规范治疗,癌痛多数可以得到控制。
止痛药要吃够量
很多人认为,止痛药吃到疼痛“能忍”就行了,再多吃反而不好或以后会不管用。但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疼痛感觉原本是躯体告知我们出现损伤的一种警示,它本是人类一种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是被称为急性疼痛的意义所在。但是,“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性下降”就是每个慢性疼痛患者都会经历过的:睡不好、吃不好、情绪不好、身体越来越弱、免疫力低下等等问题。这样的病人很难接受抗肿瘤治疗,而且易于复发转移或合并带状疱疹等各类感染。因此把镇痛药按时、吃够量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吃够量?不用“忍痛”才是吃够量。为什么会有止痛药越吃越多的病人?是不是止痛药吃多了会不管用了?不是的。正是因为很多病人忍痛,不肯把药吃够量才导致疼痛的恶性循环持续存在,疼痛越来越重,需要的止痛药也会越来越多,疼痛的性质越来越复杂,才会看到单用一两种镇痛药物的疗效下降。所以,越是不肯把止痛药吃够量的人,反而后来越吃越多,而能够按时按量服药把疼痛控制住的病人,则不会出现经常加药或疼痛加重的情况
这些镇痛药,耽误了不少癌症,也缓解了不少癌症患者的痛苦!
昨天收治了一例患者,胃癌晚期,年仅53岁,一家饭店的厨师,半年前因为不明原因胃疼,就开始间断服用去痛片。问他为什么没想到去医院查查,他说自己年轻时就曾简短胃疼,没查出什么毛病来,后来吃点去痛片就好了。所以,他一疼,就吃去痛片,效果很好。一直到最近吃了去痛片不管用,才去看医生,竟然说是胃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不要轻易吃镇痛药,因为吃了去痛片会掩盖病情,导致一些重大疾病的延误诊治。
非甾体 去痛膏
去痛片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各种疼痛的常见药物,比如牙痛,腿疼,关节发炎疼痛等等。对于肿瘤疼痛患者,尤其是轻、中度癌症疼痛病人也常使用。这类药物主要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PGD2、PGE2等)等化学物质。这些炎症介质能使神经对疼痛刺激更敏感。非甾体类抗炎药不激活阿片受体,与阿片受体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因此,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NSAIDs,其镇痛作用比单用各药的效果强。或者说,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产生“节省剂量”的效果,即用较低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就可以缓解疼痛,而不良反应较少。非甾体类抗炎药不产生耐药性,也没有生理或心理依赖性。单独使用时,其镇痛作用有一个最高极限(即天花板效应),因此使用剂量不能超过包装说明上的极限剂量。要按照说明书使用。
非甾体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于肾或胃肠道。如消化不良、胃灼热、恶心、呕吐、食欲欠佳、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也能造成胃肠道出血、溃疡及穿孔等严重反应。一般来说有胃、肾疾病,血小板减少及易过敏的病人应慎用。严重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轻度不良反应之后,因此要向病人强调及时报告任何胃肠道不适。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中,随时可发生肝、肾功能障碍及毒性。对于老年病人,有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低血容量的患者,以及伴用其他具有肾毒性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Ⅱ药物或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诱发肾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更大。
胃痛
最近,不良反应较小的第四代缓释产品萘丁美酮(萘普酮)、布洛芬缓释片(芬必得)等以及含胃和十二肠黏膜保护剂的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药问世。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应用(不超过2周)一般30mg早、晚各1次。应用小剂量吲哚美辛(消炎痛)50~100mg肛塞栓剂,每天1—2次对中度躯体痛效果较好,对晚期癌症多处疼痛的病人,根据病情配合其他药物也有很好的疗效。研究发现吲哚美辛不仅有外周镇痛作用,同时还有中枢镇痛作用。
镇痛药
许多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供选择,但临床证明没有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对所有病人持续止痛,因此,可按经验用药。用一种药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可换另一药物。最理想的选择要参考它的药理特性,如半衰期较长、1天只用1次药者较为方便,易于病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