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这种情况我们都见怪不怪了,我们往往感冒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就会发烧,出现发热的情况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身体内出现炎症而导致的。为什么我们在出现炎症感染的时候就容易发烧呢?
其实,当我们的身体内被细菌或者病毒入侵的时候,就会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大脑开始调控我们的体温,绝大部分的细菌病毒都是不耐高温的,当我们体温升高的时候这些细菌病毒的活性就会降低,进而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细胞也能够更好地摧毁这些病原体。
这就是癌症患者害怕感冒发烧的原因,说句不客气的,就是被治成这样了。每一个治疗都是在扼杀你的免疫力,都是在把你往死里整!相反,那些没有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的癌症患者却没有这种现象,不信你可以去查查、问问。
加热后的药物渗透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消灭癌细胞,同时将癌细胞的代谢物冲刷出去,减少癌细胞复发的概率。它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比如说抗癌药物、放化疗等等,对肿瘤全面控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那么为什么呢?首先得说说治疗。这种怕感冒发烧的原因在于你选择的治疗。当你得了癌症以后,你进的医院,医生给你的唯一治疗选择就是手术、化疗、放疗,最后是中药。先说手术。手术后,你的第一感觉是元气大伤,身体极度虚弱,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做个大手术半年都恢复不过来。真的这不是吹的,只要你做了手术,你就会有切身体会,很多人一年都恢复不过来!可以说,这个手术已经摧垮了你的免疫系统,但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化疗。化疗药物都知道是毒药,一种很毒的药物,输液不小心外渗血管外了,那么这一片肌肉皮肤就会坏死,毒吧!这种药物通过输液进入全身,它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在大量地杀死正常的好细胞,杀敌一千自损一万!于是患者的白细胞急剧下降,当一个化疗的疗程结束(一个疗程21~28天)时,白细胞已经下降到一个可怕的水平了。白细胞是干什么的?是与病魔作斗争的战士,是勇士!可是你却用化疗药物把他杀死了!于是,你的免疫系统彻底崩溃了,你已经没有了与病魔作斗争的最起码的战士了,你拿什么与那些致病的微生物作斗争?
可是,你的化疗是在身体刚做了手术一个月后就开始了,还没有等到你身体完全恢复,甚至连三个月都等不到。更可恶是的,做了化疗一个月后,白细胞刚刚恢复到最低正常水平,就开始了第二个疗程的化疗以及第三个疗程的化疗。
癌细胞在体内的耐受温度到底是多少?它究竟怕冷还是怕热呢?别急,这就揭晓。
中晚期肝癌,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因为手术,介入,放疗,消融等局部治疗不能包括所有的肿瘤,再进行局部治疗往往会导致肿瘤出现更多的转移,靶向药联合免疫药物治疗取得了较高的有效率,有些患者还能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那我们就用激素冲击治疗
免疫性心肌炎发生率很低,不到1%,但是死亡率却高达50%,免疫性心肌炎往往发生在注射PD-1/PD-L1抗体以后的1个月左右的时间,患者多表现为严重乏力,呼吸困难,胸痛。
癌性发热患者临床可见气虚、阴虚、痰热等症状,癌性发热以“毒”、“瘀”为中心,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辨证施治。即便如此,癌性发热作为肿瘤晚期症状,离不开肿瘤的基本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病是在各种内因、外因的作用下,气机郁滞,最后成瘀成毒结为硬块。治病必求于本,肿瘤各期治疗一定不能离开“毒”、“瘀”的范畴。临床中常见到癌性发热的患者多面色晦暗无光泽、甚则肌肤甲错,舌暗红、苔厚腻,这些都是“毒”、“瘀”的明证。癌性发热患者往往症状繁多,辨证复杂,容易重视其它症状而忽视了“毒”、“瘀”的潜在表现。
2020年8月14日初诊:
治疗宜采用清热解毒、通腑泄热的方法。
但与此同时,化疗也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患者可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化疗甚至是会加速患者病情发展。
科普时间
如果没有这次谈话和后续安排,真的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
癌性发热是继发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病理改变以虚、痰、毒、瘀互见。肿瘤患者病程迁延日久正气亏虚导致邪实,邪气亢盛日久又致使正气进一步亏虚,最终出现虚证与实证相互交错、寒证与热证相互夹杂的局面,进一步使癌性发热的临床证型复杂化,治疗也显得尤为棘手。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癌性发热患者,中医治疗需要把握癌性发热的特点,明辨细微,仔细斟酌,“突出主证,参以病机”,辨证选择处方,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气血两虚者:
癌性发热的热程或长或短,有的患者可达数月之久,呈间歇性。癌性发热以低热为主,少见高热。或患者仅自觉身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少数患者以持续性高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呈首发症状,发热通常比较规律,常表现为午后发热,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用药,在夜晚体温能逐渐恢复正常。
通常情况下,当癌症患者的体温上升到了39℃时,癌细胞的活跃性就会立刻被受到抑制,部分癌细胞感受到了高温,逐渐向着死亡方向发展。
相信大家在看过上面4个发热原因之后,大脑里面也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是发热是有很多种情况,不一定就是癌细胞发烧了转移,所以癌症患者在出现发热现象时,也不要胡思乱想,给自己心理压力,不要猜来猜去的,也不要自己随便当成普通的感冒发烧来处理,正确的做法就是喊医生来给自己检查一下,看一下到底是哪种情况导致的发热,找对病因再对症下药,可以避免患者出现反复发热的现象。
不想给医生们添麻烦,也想让我们家好歹能囫囵过完这个年,我们决定在2月8号开始输注第一针PD-1,彼时还在医院的患者寥寥可数,空荡的医院走廊和无声的液体滴注,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显得更为孤单。
变故发生在输完第二针,准备输第三针的时候,我爸身体明显感觉到大不如前,无论是在床上躺着,还是在沙发坐着都坐立不安,全身肌肉酸痛难忍,再后来他看东西都看不清了,为了避免他摔倒,我们把家里的小件物件全都收起来了,他常用的东西也做了醒目标记。
直到,大概3月25-26号左右(刚打完第三针吧),我爸说自己眼睛非常沉重,已经基本上看不见东西了。我们这才发现他的单侧眼皮整个耷拉下来了,和另外一只眼睛明显不一样,这才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副作用了。
这次谈话黎主任把病因、危险性、治疗方案、可能的结果、急诊和住院事务等等交代的清清楚楚,这是我就医历史上,在门诊与医生交流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第一次有医生把事情交代的这么细致。
刚住上院,病危通知书和抢救通知书就下来了,思前想后还是把实际情况告知了我妈,瞒是瞒不住的,虽然她听不懂医学道理,但是病危两个字的含义却瞬间理解了,她紧紧的拽着我的手,也说不出话了,浑浊的眼睛里憋着眼泪,她在害怕,害怕我爸会出事,我又何尝不是呢?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害怕啊。
整整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激素和指标你来我往,我们的心情也跟着指标的变化时不时飘到半空中,再掉入深渊里,甚至白蛋白还在持续降低,最低的时候大概是22、23左右,丙种球蛋白也持续用着,几乎可以说是各种能用的招数都用了,但指标却始终无法稳定在正常范围。
最后,我们听取了黎主任的建议,做血浆置换,但这种治疗风险实在太大,安全起见,我爸住进了ICU。大概做了2次血浆置换,指标就有所缓解,这次我们不敢松口气了,一颗心始终掉在嗓子眼上。
我妈心细,总是第一个发现我爸有不对劲的地方,于是隔三差五,就能接到我妈发来的“报告”。
5月底复查的时候,身体也算恢复个七七八八,除了血小板低,心肌指标稍微有点高,其他也还行。虽然因为全身肌肉萎缩,整个人比较虚弱,但也在慢慢锻炼,想恢复点力量,就在协和做了介入栓塞治疗。
听到我妈的这句话时,时间已经到了8月份。计划中,我爸需要做3-4次介入灌注,这次我们真不敢大意了,第一时间就找了黎主任。
1、过分瞒着患者也不见得是正确的方式。我爸住院的时候看到核磁报告,写着疑似肝CA,就自己上网查到了,但他也没和我们说,直到他和我叔电话聊起来,我们才知道他自己已经怀疑上了。所以,与其让他自己瞎猜,还不如适当透露些,PET-CT结果出来后,我们家人一起商量了下,告诉了我爸他患癌的事实,以及先做些治疗把肿瘤变小,再手术的方案,他的反应也比较平静。所以个人的建议是,到底要不要告诉患者,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他本人的想法,一味瞒着可能会让他胡思乱想的更多,更不利于病情恢复。
2、家里必需要有个能抗事的人。今年真是我们家多事之秋,春节前我爸确诊了肝癌,紧接着我姥爷就病重,元宵未过就已去世。全家当时都陷入了一种崩溃的情绪中,整个家庭笼罩着压抑的气氛。但怎么办呢?日子总是要过的,我当时就和我妈分了工,我妈回老家去照顾我姥爷的事情,我爸这边我全程来跟。包括出现免疫性心肌炎的时候,这个事情的严重性是真怕我妈接受不了,瞒着所有人把事情安排好。谁的家庭生活都可能碰到巨大变动,家里必需有个能抗事儿的人,让生活尽量回到正轨,起码能正常运转起来,也不至于乱成一锅粥。
3、自己一定要多了解疾病本身。虽然都是肿瘤,但是早期、中期、晚期的患者结局差别太大了,而且不同阶段的治疗也完全不同,如果是早期肿瘤,患者和家属真的不用有太大的压力。但如果是中晚期,就一定要和医生问清楚,这个肿瘤到底是什么样的,千万别慌,我爸当时刚确诊,我就有点慌乱,到处去查资料,其实这个时候最不需要慌乱,而是需要确认到底是什么肿瘤?肿瘤是什么分期?把这些明确了再去定治疗方案。
4、关注治疗风险。免疫治疗在肿瘤上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进医保的PD-1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只看到治疗方案有多有效,治愈率有多高这些,还要看到治疗的风险有多高,以及出现了问题该找谁来处理,怎么处理?这些都得准备好。说句比较极端的话,肿瘤患者预后不好,不一定都是肿瘤本身的问题,相关的并发症也是重要原因,我爸用PD-1也不是没有效果,但是付出的代价也真的是太大了。所以对肿瘤的关注一定要多方面,才能走的长远。
5、最后要感谢我爸的主治医生黎主任,这一年的治疗下来,无论是从制定治疗方案,再到根据病情进展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及在好几个关键点的决策,都让我们家庭在抗癌这件事上更加坚定,也更加有信心。我相信病情相关的交代事项,他可能已经和很多患者说了无数遍了,但是作为患者和家属,我们是第一次接触癌症,不免会担心、害怕、恐惧,这时候医生的专业和态度,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急诊室的那个中午,我不会忘;每一次的沟通和交流,我不会忘;每一次的治疗和关心;我也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