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很多患者及家属会碰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发热,很多患者及家属一看出现发热就非常紧张,认为是癌症进展所致,更有甚者认为发热会危及生命。我们要正确区分看待发热,发热也是分很多情况的,一些与肿瘤无关的发热,通过对症处理很快就会缓解。但一些癌性发热,则要高度警惕,通常比较难缠,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癌性发热有一些特殊的症状,癌性发热的患者热程或长或短,有的患者可达数月之久,呈间歇性。癌性发热以低热为主,少见高热,体温常在37℃-38℃。或患者仅自觉身体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少数患者以持续性高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呈首发症状,发热通常比较规律,常表现为午后发热。癌性发热运用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癌性发热患者由于体温高,患者常有全身不适,乏力感,有些患者伴有自汗盗汗、精神不振、食欲差等症状。
而正气亏虚是伏邪发病的内在因素,是邪伏于肌体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因为正气亏虚,导致有形之邪无法祛除,积聚日久化为癌肿,癌肿本身属于有形之邪,形成后使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久滞久郁可化热,产生瘀血、痰湿等,进一步加重气血瘀滞导致发热,经久不愈。正虚可分为阳虚、气虚、阴虚、血虚。因肿瘤本身、或者肿瘤晚期患者行放化疗等治疗均会损伤人体正气,则为外邪入侵和伏邪的潜伏提供了重要条件,待肌体正不胜邪之时,则发为该病。
癌症患者之所以怕感冒发热,是因为感冒发热更易诱发严重的并发症危症。
没有免疫系统的患者,别说怕感冒,就是出来到院子里走一圈,回去就会发烧,一旦发烧,很难治,没办法只有再次降低免疫力,大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烧退了,却没有一点免疫力了,连门都不敢出了。
与化疗有关
肿瘤病人大多免疫力要低些,就容易被外来微生物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感染多有一些其它症状,比如肺部感染伴咳嗽、咳痰,腹腔感染伴有腹痛、腹胀等情况。
癌性发热指的是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发热问题。癌症发热第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就是疾病本身,这种情况导致的发热,会相对比较严重一些,一方面是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生长,对身体周围的正常细胞产生了影响,让患者出现了直接跟癌症有关的发热,另一方面就是在治疗的时候,或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有坏死的肿瘤细胞,身体吸收肿瘤的坏死因子,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
病例分享
2020年8月14日初诊:
与癌症的性质有关
总结:科学预防最重要
内分泌紊乱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已无明显乏力症状,纳食增加,二便基本正常,于上方随症加减。
发热是癌症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没有特异性,许多非肿瘤性疾病也会发热,比如感冒、感染等。癌症病人发热的原因也比较多,归结起来大概有4方面,肿瘤性发热、治疗所致的发热、合并感染的发热、导管性发热。
一、肿瘤性发热
发热多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每天都有发热、间断发生、没有规律、没有诱因,较长时间(超过2周)就要考虑肿瘤性发热。给予抗生素试验性治疗无效,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物有效,其它退烧药多无效。
二、治疗所致的发热
三、合并感染的发热
四、导管性发热
癌症患者身体普遍比较虚弱,所以抵抗力不能和正常人比,容易遭受病毒和细菌感染,稍不甚就会导致感冒,所以如果出现发热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当然感冒发热与肿瘤组织发生坏死吸收导致合病发热,也很常见,更是另一种异常合变之变。
高热恶寒,口苦咽干,烦渴欲饮,面赤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1、感冒
2、化疗
3、内分泌紊乱
目前可能没有办法避免免疫力下降的问题。所以,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要尽量注意饮食。不要因为没胃口就什么都不吃。癌症本身会给身体带来消耗。如果得不到营养补充,免疫力也会下降,细菌或病毒更容易入侵成功。补充营养时,最好保持营养均衡,尤其是优质蛋白质。蛋白质也是细胞生产的原料之一,包括免疫细胞。事实上,发烧经常发生在治疗期间或恢复期。大家要多和医生沟通,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让医生帮自己解决问题。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癌症病人会出现与肿瘤无关的发热,比如普通感冒,发热的情况和其他人一样,体温忽高忽低,或有寒战,对症处理,大多很快也就缓解了,只是有些病人免疫力低,小心一些。
这种发热不同于肿瘤病人发热,是由于肿瘤代谢群产生的物质,机体对此应激做出反应!所以多是肿瘤增大、扩散的一种迹象,癌性发热不同于感染,一般温度不高,多是低热,少有超过38.5℃,少寒战,发热没有规律。若较长时间低热又没有其它原因就需要考虑癌性发热。
一、各种感染性病变,癌症患者体质虚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引起肺部及其他部位的感染,引起发热症状。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这种情况下要根据病因进行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除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二、治疗相关性发热,如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是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最常见的副作用,患者有乏力、疲倦和发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低于正常值,发热和白细胞下降往往同时出现,发热是化疗病人白细胞减少时期最常见的表现,如果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发热。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应该及时就医,可使用退热药和升白药,必要的时候使用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要佩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加强营养,同时严密监测白细胞情况。
三、肿瘤热,有些肿瘤会有发热的临床表现,如淋巴瘤、白血病等,称为肿瘤热。这是因为肿瘤环境释放致热源引起的发热,这种发热的严重程度和肿瘤的类型及肿瘤的性质相关,患者体温在38度左右,有时会到39度,可出现持续高热,使用退热药体温可恢复正常,但药效过后可反复发热。对于此类患者只有控制肿瘤才会退热。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称为“中枢性发热”,就是肿瘤细胞侵入了大脑,引起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中枢性发热的特点,一般为体温较高,多数患者体温超过39度,一般解热镇痛药或其他退热药无效,主要是给予物理降温治疗,目的是保护脑细胞。
四、药物热,一些药物包括少数化疗药物也会引起发热,药物热常在用药后24小时出现,表现为畏冷、寒战、继而发热,体温在38-40度之间,给予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药后可以缓解,严重者需要激素治疗。另外有种常见的可引起发热的药物就是治疗骨转移的药物—唑来膦酸。经常遇到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发热,这与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关,所以使用该药物之前需要做好对症措施,小剂量激素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