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中医有用吗(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药治疗一直是肿瘤患者治疗癌症最被寄予厚望的一种治疗方式。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在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都会把希望寄托在中医药治疗上,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肿瘤患者,可能在一开始确诊是癌症以后,就会直接选择纯中药治疗,抵触放化疗。目前,癌症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无论从西医还是中医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复杂难治的疾病。寻求治疗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于中医治疗的选择,切不可过度依赖,目前的肿瘤治疗水平,还没有到完全让放化疗退出的高度。

对于癌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中医药治疗,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适应症以及优势,不应该盲目否认某一种治疗方法。所以,如何选择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案就是一个难题

西医自成体系,开放交流合作比较好!

西医宣传久,大众大部分都是接触到的是西医教育,大众首选西医的占绝大多数!

中医是土地里生长出了的,西医是工厂生产出来的

其三是下法,比如用大、小承气汤等方子通便排泄解决胃肠实证。其四是和解法,比如用柴胡剂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其五是温法,比如用四逆汤治疗三阴虚寒证。

中医可作为肿瘤辅助治疗手段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西医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好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可以评论或者私信给我,大家共同讨论。我是跟我学中医,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疗效这个东西,治不好是西医,治好了是中医。

其二是吐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比如用瓜蒂散催吐解决胸膈实证。

由于西医研究治疗的是“人的病”,它是一门以研究疾病及其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来决定防治行为和效果评价等的医学。通常在试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向低层次微观实体进军,努力去发现疾病和确诊疾病,并致力于直接对抗和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和消除病灶,以其努力去实现其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目的。可见西医在构成疾病的矛盾双方中,更重视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也就是说,西医重视祛邪。

还有许多人常常出现一些症状,如耳鸣、皮肤搔痒、夜尿、经常口渴、抑郁、胸闷气短、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身体乏力、气虚盗汗等症状,但是通过检查后,并未发现身体出现任何问题。这时候便可以通过中医疗法来调节身体,使以上不良症状渐渐消除。

(2)《辞海》(1979版)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索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这个定义明确了科学的两个要素:(1)是一种知识体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含有客观真理。按此标准看,上面无愧于一门科学。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可贯穿癌症治疗的各个阶段,越早介入中药治疗,患者“癌状态”改善情况就越好,就能获得更大的临床收益。

另外,中医在扶正的同时,也讲祛邪。在祛邪手段上,也表现出了中医特色:(1)不要求“邪”的彻底消灭,认为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好处。因为,“邪”的存在有利于正气的锻炼成长;(2)祛邪时要给邪以出路,反对关门打狗,如中医治法中的汗法(散邪)、下法、吐法等;(3)祛邪时不能伤正气。

【辞海】在对疾病的解释中提到,“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等作用的矛盾”。即邪与正的矛盾。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由于中医无论在养生、保健,还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论治,重视人的自我健康能力的挖掘和提高,所以,中医在如下几个方面显示了其优势。

照说,中医学的这种诊治思维,应是较高明,也应是很有疗效的。然而,大量现状,却表明,当代中医的成绩,非常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其疗效,很不理想。疗效的不理想,其原因,是在于诊治操作方法的不精准。在实践中,诊断与治疗,都常常难以命中疾病病因的靶心。导致这种不理想局面的原因,就在于“取类比象”为基础的种种方法,均太粗犷。因为,无论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还是风寒暑湿热燥之六淫比喻,在中医学中都缺乏“量”的精准衡度。

4.1 在病前状态方面

4.1.1 健康态:可以称之为未病态(这里不包括传病态)。中医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未病先防,强调增强体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确保和增进健康方面,孜孜以求,且集腋成裘,积累了丰富且仍有现实意义的经验或技巧,通过整理可发挥其潜在优势。

4.1.2 亚健康态:可以称之为欲病态。是指那些经过临床的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不能明确诊断为某些疾病,而病人主诉存在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感觉的情况。亚健康可能是机体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的生理改变,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向疾病状态转化,因此是健康的隐患。在西医不能诊断出某病的情况下,中医则可以辨证论治,解除病人痛苦。通过扶正调整,防止其向疾病态转化。

4.2 在治疗多因多果或病因不清的疾病方面

4.3 在病后状态方面

“放化疗后很多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此时服用中药,对副作用的改善和缓解效果是明显的,”例如很多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中医认为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关键病机在于化学药物损伤脾胃,中焦失和,气机升降失调。所以治疗以健脾和胃、通调气机、降逆止呕的方法,给予中药治疗。另外中医药还可以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水肿等很多症状,协助西医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生存质量更好”。大量的临床病例也证明,西医治疗佐以中医中药,癌症患者10年生存率可以提高大概15%左右。

其缺点是:

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依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探求病因。

中医学讲究同证(症)同治,《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更是相当灵活。三阴三阳每一病都可有多种不同的证候表现,而同一证候表现又往往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西医)病中。然而,《伤寒论》中一方一证的对应关系却是相当肯定的。书中每一方都因一定的证候表现而立,都有严格而确定的指征,因而见是证,即可用是方,并不受何种(西医)病名的限制。例如,不论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还是厥阴病,只要有寒热往来,胸胁满或痛、呕等证,便可用柴胡汤。由于《伤寒论》中方与证有着这种对应关系,从仲景本人开始,就有将某方的适应证称作某方证的情况,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后世就更为普遍。中医采用的是个体化治疗方案,也叫辨证论治。

中医太保守,开放程度低,很多人抱着祖传不放,不肯传播,所以发展比较慢!

辩证施治:舒筋活血,通经活络,提高免疫力,阴阳平衡等

这样的西医科学算是进步吗?和西医理论相反,中医哲学帮助人发挥本身的抗病与复原本能,与人并肩作战,以张仲景《伤寒论》经方为例,则着眼于如何扶正人体正气、同时将病毒排出体外,200多个经方所使用的治疗手段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而反观西医的诊断学说,是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损害,比如X光、CT、肠镜、胃镜等,近年来甚至飞跃到分子生物、DNA结构的层面,进一步把人体解剖得清清楚楚,把每个细胞分子是干什么的弄得明明白白,从而查出哪部份器官的细胞出了问题,然后针对这部份细胞采取措施,那看似很合乎道理的。但正是这些光、机、电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医学的进步),把西医带到了一种片段的、局部医疗方式,因为人体是个完整的有机体,只考虑到局部的问题,解决这部分的问题,却破坏了人体整体各部分的平衡和造成相互关系的紊乱,从而制造出另外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更不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