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癌症会传染(什么癌症会引起血压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什么癌症会传染,以及什么癌症会引起血压高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一家四口全患癌!医生提醒:4种致癌病毒会“人传人”,别无视

癌症会传染吗?之所以大家会有这样的疑虑,是因为身边出现了太多“夫妻癌”“兄弟癌”,最为人所知的例子就是:香港歌星凤飞飞和她的先生,都是罹患肺癌去世的,既然癌症不会传染,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会患同种癌症?

关于癌症传染的真相,今天告诉你。

一家四口都患肝癌,癌症真的会传染?

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中,癌症并不具备传染性。在医院,肿瘤医生每天都要与癌症患者打交道,但也没有听说过哪位医生被传染的案例。然而就在中国重庆,一家4口人都被诊断出患有肝癌,这让人不得不重新质疑我们对癌症的某些认知。

家住渝北区的谭先生,包括自己在内的家中4个人都患上肝癌,其中妻子、儿子、丈母娘已经病逝。谭先生自己发现肝癌时,已是晚期,50岁的他已时日不多。

十多年前,谭先生的丈母娘去世,4年前儿子不治身亡。不久,妻子发现自己右上腹持续腹痛,前往医院检查,不出意料,又是肝癌。妻子住院期间,医生观察到谭先生脸色不好,建议他也进行肝癌筛查,结果显示谭先生已是肝癌晚期。

重庆市肿瘤医院张杰峰医师表示,有8成的肝癌是由乙肝所引起的,而谭先生一家都是乙肝患者,由其丈母娘开始,就通过血液传播给妻子,妻子再传播给儿子、丈夫。谭先生一家正是中了乙肝病毒的招。

早前,《Cancer Cell》医学期刊发表过一篇癌细胞传染性的论文,论文中指出癌细胞会释放自身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可影响附近的健康细胞恶化,癌细胞还含有大量外泌体,能导致正常细胞变成肿瘤细胞。

对于这项研究,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表示,该研究属于体外基础研究,而且建模在小鼠试验上,离临床运用还有一段距离,并未证实同样适用于人体。

目前,癌症仅可能通过病毒传染诱发身边人的癌症,直接的癌细胞传染还未被证实。

4种致癌病毒可以传染

癌细胞本身能否传染还需要考证,但癌症病人身上的病毒确实存在传染性,究竟哪些致癌病毒,会诱发身边的人患癌呢?

乙肝病毒: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性三种途径传播。想要预防病毒传播,需及时注射疫苗,已知感染病毒后,应积极接受治疗,房事中建议使用安全套。

EB病毒:鼻咽癌的高发,除了受饮食和环境影响,EB病毒细菌感染也是主要诱因。鼻咽癌的组织中分离出带EB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而EB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想要预防EB病毒,应接种EB疫苗,注意避免口对口传播和喷嚏飞沫传播。

HPV病毒: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祸根,已被证实是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HPV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因此使用避孕套,推迟首次性事时间,控制性伴侣数有助预防病毒感染。

幽门螺杆病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若炎症控制不当,进而发展成胃癌。幽门螺旋杆菌传播能力极强,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都是其传播途径。预防感染,建议尽量注意手部卫生清洁,外出聚餐,推荐使用公筷,外出用餐自带餐具。

父母患这几种癌,会“传”给下一代

遗传性癌症是致癌基因变异从父母传给子女,虽然这个概率大约只有5%-10%。目前发现50多种遗传性癌症,其中大多是致癌性很强的显性遗传癌症遗传的原理。最常见的有: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肠癌。

虽然父母有可能携带基因变异,但并不表明下一代肯定会得癌症。有不少商家宣传基因检测可筛查癌症,但专家建议,并不是人人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才建议做基因检测:个人或者家族性遗传性癌症的危险;检测结果能够给出是否存在致癌基因的明确解释;结果有助于将来的医疗照顾。

所谓的“家庭癌”,可能是与癌症相关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癌症本身而言,不具传染性。从感染病菌到演变为癌症是极为漫长的一个过程,当发现病毒时,积极防治,可以有效阻止病毒进一步转变为癌。

参考资料:

[1] 严艺菲;《一家四口患肝癌,癌症能传染?》.百姓生活[J].2015 年第 06 期

[2] 乔友林;《宫颈癌、胃癌、肝癌 这三种癌症竟然能传染》. 养生保健指南(上)[J].2014年

[3] 王哲;《癌症和遗传到底有多大关系?》. 大众健康[J].2015.08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5年来,多位央视主持、名人患癌去世,提醒:5个习惯成癌症诱因

五年期间,多位名人因癌去世。

2018年10月,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妻子发布讣告,李咏因患喉癌去世,享年50岁。

2020年8月,58岁香港导演陈木胜因鼻咽癌去世。

2022年1月,央视主持人赵赫因膀胱癌治疗无效去世,享年61岁。

2023年1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发布讣告,知名导演何平因癌症不幸去世,一时间在娱乐圈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2023年3月,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因肺癌抢救治疗无效逝世,享年80岁。

刘三姐丨图源网络

见微知著,5年间因患癌去世的名人就有这么多位,普通人因癌去世的又有多少呢?

世界卫生组织《2020全球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共1929万例,其中457万例来自中国,平均每过1分钟,就有近9位国人确诊癌症。可见,做好防癌的重要性有多高。

一、从疲劳到过劳只要五步

许多人之所大病缠身,是身体过劳引发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身医学门诊主任彭国球指出,从疲劳到过劳只要五步:轻度疲劳→身体沉重乏力→筋疲力尽→身体出现不适→大病缠身。

一开始因工作压力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状态下超负荷工作,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致使肌肉出现乏力状态,身体变得沉重;再工作下去,就会精疲力竭,情绪变得敏感,焦躁不安,身体各部位也会出现症状,譬如头发变黄枯燥,皮肤起皮、关节痛、肌肉痛等

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身体各部位器官出现明显疼痛,肩、背、腰等部位疼痛增加,皮肤开始变得粗糙、口腔溃疡、胃病等症状层出不穷。

在长期以往的高强度工作下,身体最后一道屏障容易被攻破,这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大病就容易找上门。

二、癌症高发人群特征

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患癌呢?专家指出,与这几个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1、久坐

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瘫在沙发不想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丁娴医生表示,久坐会影响身体健康。坐2-4小时以上都叫久坐,但有研究表明,国人大部分坐立时间超过六小时,这容易引发颈椎病、心脏病、结肠癌、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

2、常吃“隔夜菜”

隔夜菜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转变为亚硝胺类化合物,而这类化合物有着较强的致癌性,长期堆积在体内,刺激胃肠道黏膜、食管黏膜等,可致使细胞发生增生、恶变等情况,最终形成癌症。

3、爱吃肥肉、红肉

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是现代人的通病。爱吃肥肉的人会易造成肥胖,脂肪沉积在血管内,容易造成高血脂。此外,还可能对消化道造成损伤,从而引起一些炎症。这些因素叠加一起,可能会诱发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

4、憋尿憋便

粪便里含有硫化氢、粪臭素、胆固醇代谢产物等,如果粪便在肠道内堆积久了,就会被重复吸收,刺激肠黏膜。憋久了有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结肠癌等重症出现。

5、喝滚烫水

滚烫水对咽喉部黏膜烧灼比较厉害,习惯喝滚烫水的群体容易造成口腔溃疡或下咽部溃疡。长期吃烫食、喝热水,有一定几率引发下咽癌、口腔癌、食道癌,建议大家喝温水或常温水,保护好自己的咽喉与食道。

三、肿瘤如何早期筛查呢?

目前,乳腺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肝癌、肺癌等癌症是通过早期筛查和检测出来的。

如果家里有长辈患癌,那可以选择通过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筛查是否存在遗传性肿瘤基因,判断自己是否携带了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以判断患癌的风险。

非遗传性患癌,要根据自身症状选择相对应的检查,例如:

内镜学检查:电子喉镜、电子鼻咽镜检查、鼻内镜等;

颈部检查:颈部II区扪及无痛性+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大淋巴结;

脑神经检查;

鼻咽MRI、CT、或PET-CT检查等。

具体检查可咨询专业医护人员,谨遵医嘱。

四、5个饮食秘诀可防癌

我们从日常小习惯做起,正确防癌,才能为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保驾护航。

多吃蔬菜少吃肉

多吃绿叶蔬菜和深色水果,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维生素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膳食纤维能缩短食物残渣在肠道中通过的时间,同时将潜在的致癌物质结合排出体外。因此,多吃蔬菜水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癌症。

早餐很重要

早饭提供的营养和能量超过人们一天所需的30%,如果不吃早餐,产生的饥饿感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再者,早餐可以保护我们的胃粘膜,如果长期不吃早饭,对胃部的伤害极大,很有可能引起胃部疾病,甚至导致胃癌。

少吃或不吃过度加工食品

很多加工食物会添加多种防腐剂、色素、人工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含有有毒物质,可以致癌,长期摄入对身体有一定伤害,严重的可能诱发癌症。像腊肠、火腿、烧烤食品、热狗等,我们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控制糖度摄入

糖本身不会致癌,但糖的热量多,过量摄入会引起肥胖,而体重超标是有致癌风险的。国家癌症研究局报告指出,肥胖是结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食管癌、卵巢癌等癌症的致病因素。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咀嚼可以减少食物对消化道的负担,有效降低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

很多癌变的产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都是需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很多癌变的产生都是因为初期不起眼的小毛病发展而来,所以在初期就要做好预防,切勿因小失大。

参考资料:

[1]科普 | 这5种人是"癌症高发人群"!快看看自己在不在其中?.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2020-04-08

[2]李书祯. 饮食致癌与防癌[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